弘扬教育家精神 | 三尺讲台到外交一线:我校教师以语言为桥共绘上合峰会文化长卷

时间:2025-09-09    点击:

2025年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在津筹备阶段,我校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主动服务外交大局,以高标准、严要求开展人才遴选工作。经选拔,我校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学院焦小丽、经济管理学院陈帅君、人文学院徐伟和程宝乐、基础科学学院吴水珍和张隆吉六位教师凭借扎实的专业功底与出色的综合素质脱颖而出,入选峰会翻译口译组志愿服务团队。上海合作组织峰会在津召开期间,我校教师团队以过硬的专业素养与深厚的家国情怀,在峰会新闻中心、医疗保障组等关键岗位恪尽职守,生动诠释了新时代天农教育工作者的责任与担当。

徐伟:译岐黄千年,让课堂在外交一线生根发芽

作为人文学院外语系主任、党支部书记,徐伟带领天农教师团队协同大会工作人员及大学生志愿者,共同承担多语种非遗讲解、中医理疗现场口译、志愿者指导、宣传物料笔译、现场秩序维护与应急处理等五大类任务;组织团队完成180条展品术语、10份古方故事脚本的中英俄三语转化;制作相应服务指南,有效提高现场工作沟通效率。

“把课堂搬进外交一线,让教师成为国家叙事中的‘语言螺丝钉’。曾经我们站在讲台,如今我们站在国家的门口。语言就是我们的外交护照,每一次转换语码,都是为中国故事盖上清晰的邮戳。”徐伟表示,“以往在课堂上讲‘翻译目的论’,学生常觉抽象。此次峰会成为鲜活教材,相关案例将融入日后教学,这是高校服务大国外交的生动实践。”

吴水珍:在急救现场读懂“专业精神”的跨学科共鸣

吴水珍作为医疗保障组翻译工作人员,负责越南团队医疗保障的翻译工作。面对“急救指征”“心肺复苏”等高强度医学术语,她从教学通用英语快速转型,精准传递“血氧饱和度”“心率”等实时数据,为跨学科教学积累了鲜活案例。在120急救团队“秒级响应”的实战中,吴水珍目睹医护人员争分夺秒抢救心梗患者、耐心向家属解释护理要点的全过程,深刻体会到“救死扶伤”的责任内核:“专业精神不分领域,三尺讲台与急救现场的坚守一脉相承。”

吴水珍表示:“这段经历不仅让语言服务从‘通用’迈向‘专业’,更激励我将急救场景中的文化共情融入未来教学,培育兼具语言能力与社会担当的新时代人才。”

程宝乐:以文化翻译者身份激活传统智慧

在新闻中心中医理疗展区,程宝乐在筹备阶段系统学习了中医术语的英文表达,并深入研究其背后的文化内涵,灵活运用翻译策略让千年智慧跨越语言屏障。面对外宾对推拿、诊脉的好奇,她既以严谨术语阐释经络理论,又用“滋阴润肺”等生活化表达传递养生理念。工作中她忙碌不停,从香串配方、非遗药方到特色文创、中医药饮,都为外宾准确翻译,日均行走超3万步,将展区化作“移动课堂”,用专业与热情为外宾答疑解惑。

“翻译是文化的摆渡人。”程宝乐将峰会志愿服务工作视为“文化传播之旅”,未来计划在课程中增加中医文化外译模块,引导学生用语言打开中华文明对话世界的窗口,继续以语言为刃,雕琢文化传播的细节。

从三尺讲台到外交一线,三位教师以行动诠释:高校教育者既能以学术深耕培育桃李,亦能以语言华章服务国家战略。此次峰会实践不仅为我校服务大国外交积累了宝贵经验,更激励着更多教育工作者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发展,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华文化的征程中书写新时代答卷。(国际交流处供稿;文字:刘学萌;编辑:张倩;审校:田健 赵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