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教育家精神 | 2025年校级师德先进个人风采展示(六)

时间:2025-09-26    点击:

今年9月10日是第41个教师节,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增强广大教师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进一步发挥典型示范的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激励广大教职工敬业奉献,积极投身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我校评选表彰了2025年校级教师工作先进集体、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和师德先进个人。希望全体教职员工以受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为榜样,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立足本岗,扎实工作,勠力同心,奋楫笃行,为推动我校高水平农业大学建设贡献不竭力量!


王丽,硕士研究生,天津农学院管理干部。先后获得“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毕业设计(论文)管理工作先进个人”“天津农学院优秀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发表教育研究类论文10余篇,主持8项课题,作为参加人获得天津市教学成果一等奖,所在团队获评“天津市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教学团队”。她在教育管理岗位上兢兢业业,承担了教学管理、人事管理、纪检干部、支部书记等一系列管理工作,以“表率之行、责任之担、服务之心”展现出了良好的师德师风。

表率之行,勇于承担急难险重任务。面对紧急任务,她总是一以贯之顶住压力,圆满完成相关工作。2018年教学审核评估期间担任学院联络员。2020—2022年疫情防控期间负责学院数百份防疫表格的填报,并承担住校任务。2024年,上半年借调到学校第二届党委第八轮巡察组工作;下半年借调到学校评估办公室工作,在完成借调工作之余,牺牲个人休息时间完成自身岗位本职工作,展现出良好的工作责任感和干事创业的师德师风。

责任之担,对待工作严谨规范。她在工作中作风清廉,注重工作细节,顺利组织教师完善干部履历表、填报全国教师信息系统、补充教师个人人事档案等达千余人次。协助学院完成每年的教师招聘工作,对每一个环节周密考虑,近年来组织筛选简历数百份,对外招聘面试累计百余人次。协助学院梳理近二十年成果资料并撰写申报材料,助力学院成功获评2024年度天津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并主创制作了学院宣传视频报送天津市教委。

服务之心,把师生利益放在第一位。她在教学、人事管理过程中,十分注重与师生的沟通方式,避免简单生硬的拒绝,取而代之,是解释原因和积极提供替代方案建议,将个性化服务融入工作细节。坚持以良好耐心的态度帮助教师和学生及时解决出现的各类问题,主动搜集记录师生反馈的问题,不断优化改革学院管理服务工作。


朱华玲,硕士研究生,天津农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津甘双地科技特派员、津科帮扶专家、天津农业科技特派员。先后获得“天津市优秀科技特派员”“天津农学院优秀教师”“天津农学院优秀共产党员”“天津农学院五比双创先进个人”“天津农学院优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等称号。

教学工作中,她不忘立德树人初心,牢记教书育人使命,多年如一日辛勤耕耘,为人师表,言传身教,传道授业,闪光三尺讲台。从教22年,无论是“理论深厚”的《物理化学》,还是“准确可靠”的《分析化学》,她都用自己满腔的热情细致入微地引领学生在知识的海洋中徜徉,引导学生学农、知农、爱农,做新时代的弄潮儿。《物理化学》和《分析化学》获批校级精品课和校级思政示范课,《物理化学实验》获评校级一流课程,在教书育人深化改革的路上她正全力以赴。

学以致用,追求无止境。在科研工作她积极投身国家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战略,利用自己在农业废弃物循环再利用方面的积累积极服务回报社会。作为津甘双地科技特派员和津科帮扶专家,她积极为津、甘食用菌企业和种植户提供技术咨询和服务,获得一致好评。先后主持和参加省部级项目10余项,发表科技论文4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4项。帮助企业找到鲜香菇中二氧化硫的内生来源及超标原因,解决了香菇栽培企业产品检测中二氧化硫不达标的问题。在天津市蓟州区试验香菇新菌株,实现单棒产量提高8.2%,解决了蓟州区香菇栽培中存在的种类单一、价格优势不明显等问题。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她将自己的教学科研所得所获毫无保留地用于学生培养,于指导毕业论文和大学生创新项目的实践中引导学生踏踏实实做人、兢兢业业做事,精益求精业务,圆满完成80余篇本科毕业论文、7项国家级大创项目和5项市级大创项目的指导工作,学生发表科研论文13篇(SCI检索8篇),申请发明专利4项,5人获优秀毕业论文。


刘丽萍,女,中共党员,天津农学院基础科学学院副教授,现任英语党支部书记兼英语教研室副主任。从教16年来,她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深耕党建、教学、科研与学生培养一线,先后荣获校级“优秀共产党员”“师德先进个人”“十佳教师”、天津市第十六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文科组三等奖、天津农学院第十九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一等奖及“十佳青年教师”等荣誉,以实际行动彰显新时代高校教师的责任与担当。

在党建工作中,她坚持以政治建设为核心,严格落实 “三会一课”“主题党日”等制度,牵头制定支部年度学习计划,组织党员教师系统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通过“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开展专题研讨、红色教育实践等活动,引导支部党员筑牢理想信念,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同时,她立足英语学科特色,推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组织支部教师共同挖掘《大学英语》教材中的家国情怀、文化自信、全球视野等思政元素,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在教学工作中,她始终坚守讲台,年均授课超280课时,她提出“三融三进”课程思政教学法—将传统文化融入课文解读、农科元素融入案例分析、家国情怀融入口语实践,让思政内容“进课件、进课堂、进头脑”。例如,在讲解农业科技主题课文时,她引入天津农学院科研团队助力乡村振兴的案例,引导学生树立学农爱农、强农兴农的志向。她所在的教学团队在2024年天津市大学英语课程思政教学竞赛中斩获市级一等奖。

在学生培养方面,她以仁爱之心护航学生成长,利用课后时间为基础薄弱的学生辅导答疑,累计服务学生200余人次;指导学生参与“全国大学生英语竞赛”“外研社・国才杯”等赛事,先后斩获多个国家级和市级重要奖项,真正实现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


杨秀萍,博士研究生,天津农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先后获得第二届全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二等奖、天津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展示一等奖、天津市第十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天津市第十二届优秀调研成果三等奖、天津市教育系统国家安全重点调研课题二等奖。指导大学生参加“天津市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公开课大赛”,荣获一等奖和最具理论深度奖,获“优秀指导教师”称号。

在教学工作中,她严格按照思政课教师“六要”标准要求自己,以真理的力量感召学生,以深厚的理论功底感染学生,以高尚的人格感动学生。为了准确把握大学生的心理特征,通过自学考取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将心理学知识运用到教学中,探索出一条独特的心理与思政相结合的教育路径,创立“情思共融教学法”,以情绪管理为入口,推动理性思考,树立理想信念,培根铸魂,启智润心,切实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她以自己主持的教育部课题“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研究”为依托,积极探索协同育人路径。将科技小院建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平台,赋能“大思政课”;与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学院教师结成育人共同体,共同挖掘思政元素,在此基础上,提出“四联四通”协同育人模式,教学效果良好,在2023年度、2024年度考核中评为优秀。

她坚持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强教学。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专著2部,参编3部。主持完成教育部课题、天津市哲学社会科学课题、天津市本科教改课题、天津市示范课、天津市教育系统国家安全重点调研课题等5项,参与省部级课题8项,主持校级课题2项,科研能力显著提升。同时,在校内外积极开展宣讲,指导大学生参加思政课大赛,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切切实实尽到一名思政课教师的职责。


王东生,副教授,天津农学院体育教学部教师,长期致力于大学体育——足球专项教学工作。先后获得“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工会积极分子”“优秀教练员”等荣誉称号。

在教学工作中,他默默耕耘,坚守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为了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在足球课程中有所收获,他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从最基础的足球理论知识,到复杂的实战技巧,都进行了细致入微的讲解与示范。课堂上,他善于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将枯燥的训练变得生动有趣,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通过他的悉心教导,许多原本对足球毫无兴趣的学生,逐渐爱上了这项运动,不仅身体素质得到了提升,团队协作能力和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也得到了培养。课堂下,他总是把上课技巧、课堂应变经验传授给年轻教师;当年轻教师遇到困惑时,他耐心点拨,用多年积淀经验的热忱,帮助年轻人快速成长为合格的教育工作者。

他以校为家,经常因为训练太晚而无法回家,就在办公室凑合一宿,他几十年如一日的付出也取得了一些成绩。2024年,他以主教练的身份带领天津农学院男子足球队参加市大学生联赛。在他的精心指导下,球队一路过关斩将,取得了本科组男子足球第三名的好成绩。然而,他并没有满足于现状,在2025年的天津市大学生联赛中,取得了第二名的优异成绩。在刚刚结束的中国高等农业院校体育理事会第一届学生男子(校园组)五人制足球赛华北赛区预选赛中,王老师再次带领球队出征,最终取得了第三名的好成绩。

除了在教学和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王老师对学生们的关爱更是无微不至。在日常训练中,不论是酷暑难耐还是三尺严寒,他都始终坚守在训练场上,耐心地指导每一位队员。为了让队员们能够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他甚至自费花钱给队员们买水、买药。在他看来,队员们就如同他的孩子一般,他不仅要教会他们踢球,更要关心他们的身体健康和成长。他的这种无私奉献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每一位队员,也赢得了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

虽然还有不到两年的时间他即将退休,但相信王老师将继续秉持着对教育事业的热爱,不断提升自己的教学和训练水平,为培养更多优秀的足球人才贡献自己的力量。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广大教师树立了榜样,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师德师风。(党委教师工作部供稿;编辑:张倩;审校:田健 赵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