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教育家精神 | 2025年校级师德先进个人风采展示(二)

时间:2025-09-22    点击:

今年9月10日是第41个教师节,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增强广大教师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进一步发挥典型示范的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激励广大教职工敬业奉献,积极投身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我校评选表彰了2025年校级教师工作先进集体、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和师德先进个人。希望全体教职员工以受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为榜样,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立足本岗,扎实工作,勠力同心,奋楫笃行,为推动我校高水平农业大学建设贡献不竭力量!


罗峰,研究生学历,副研究员,硕士研究生导师,天津市作物学会理事,天津市科技帮扶咨询专家,天津市科技特派员,津甘双地特派员,美国普渡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高粱育种研究。

在教学工作中, 他将作物育种理论、实践与爱农情怀深度融合,将严谨的科学态度、科学的育种方法、多年育种经验及科学家精神等传授给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其对专业的认可度和专业素养。主讲的《作物育种学》课程,被评为“天津市一流本科建设课程”,课程教学团队被评为“天津市级优秀教学团队”。通过积极开展智慧课程建设,近3届学生学习积极性明显提高,累计发表科研论文46篇、获奖18项,考研比例达31.5%。

以学术造诣为基,以育人情怀为魂,在论文指导工作中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有机统一。结合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为学生制定“小而精”的研究方向。从教近二十年,期间指导100余名本科生完成高质量论文,多次被评为“天津农学院优秀毕业论文”。2024年指导的《高粱×苏丹草后代群体主要农艺性状的QTL初步定位》获“第十五届天津市级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此外,还指导学生完成多项国家级及天津市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

在科研工作中,持续开展高粱育种研究。主持完成天津市科技局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天津市优秀科技特派员项目2项,作为项目骨干成员完成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农业农村部行业专项、星火计划等多项国家级项目,并获“天津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1项。发表科研论文80余篇,育出高粱品种2个,授权发明专利2项,参编科技著作2部。主持完成的“耐密、高产、适合机械化收获高粱新品种的选育”项目,创新性提出了适合机械化收获高粱育种目标的实现途径,并建立了机播高粱耐密、高产栽培技术体系,为高粱机械化生产解决了技术瓶颈问题。

常年服务在生产一线,通过建立种植示范点并提供现场技术指导,为各地解决高粱病虫害防治、产量提升、机械化种植、秸秆饲料化利用等技术问题20多项。同时,积极引进夏播高粱品种、推广高产栽培技术8项,帮助农民解决在高粱生产中的“疑难杂症”,切实提升科学种植水平。


李明,硕士,农学与资源环境学院实验教师,农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副主任,种子科学与工程班班主任。从教二十五载,他始终秉持“实践育人、品德育人、科研育人”的初心,把师德师风融入实验教学、安全管理与育人一线,默默耕耘,润物无声。

在实验教学方面,李明同志坚持把立德树人贯穿教学全过程。他精心备课,反复打磨实验流程,注重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从“动手”到“动脑”,在每一次实验中感悟科学精神。他积极参与遗传学实验教学,注重启发式指导,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独立思考,培养学生的科研素养与创新意识。在毕业论文指导中,他坚持“选题有意义、过程有规范、结果有价值”的原则,引导学生关注国家农业发展和行业需求,确保科研训练既有深度又有温度。

在实验室安全管理中,李明同志始终将“安全无小事”作为第一准则。他严格执行实验室安全制度,定期开展安全巡查和隐患排查,组织师生开展安全培训和应急演练,切实筑牢实验教学安全防线。作为中心副主任,他积极推进实验室管理制度化、规范化建设,优化资源配置,提升服务效能,为教学科研提供坚实保障。

作为种子专业班主任,他坚持“以学生为本”,将思想教育融入日常管理。新生入学之初,他频繁走访宿舍,倾听学生心声,帮助解决生活与学习中的困难。他特别关注家庭困难和心理弱势学生,给予精准帮扶与心理疏导,帮助他们顺利适应大学生活。在学业指导中,他以自身深厚的专业素养和人格魅力感染学生,激发其专业热情与深造动力。他注重价值引领,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研观和人生观,鼓励他们勇担强农兴农使命,争做新时代的新农人。

二十五载春秋,李明同志始终以一名人民教师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用责任守护实验安全,用爱心陪伴学生成长,用行动诠释师德真谛。他是学生心中的“引路人”,是同事眼中的“实干家”,更是新时代农业教育一线的优秀代表。


单宏英,中共党员,博士研究生,硕士生导师,天津农学院园艺园林学院植物保护专业教师,中级职称,兼任植保学硕研究生党支部书记,从事高等教育工作 6 年,主讲《植物免疫学》《植物保护专业英语》等核心课程,研究方向为植物病毒与寄主互作机制及绿色防控策略。主持完成国家级课题1项,省部级课题3项,发表论文10余篇,参编英文专著2部。曾获省部级专业教师讲课技能大赛、故事思政微课大赛三等奖等10余项荣誉。

她政治立场坚定,恪守教师职业道德,践行“四有”好老师标准,将立德树人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近三年学生评教平均分在95分以上,年度考核均为优秀。在教学方面,她将乡村振兴等国家战略融入教学,创新构建“理论+实践+思政”三位一体教学模式,参与建设省部级一流课程《农业植物病理学》,主持建设校级一流课程《植物免疫学》,开发在线教学资源,推动田间课堂、企业实践与实验室深度融合。主持校级课程思政教改项目,将乡村振兴、粮食安全等国家战略融入教学,相关微课获省部级三等奖和校级一等奖。

在科研与社会服务中,她作为天津市科技特派员和津甘双地科技特派员,连续五年服务农业企业,开展水稻、番茄抗病毒资源挖掘与育种及中草药、菌类作物病虫害防控技术指导。依托科研项目,组织两届校级植保技能大赛,带队参加全国大赛,指导学生获国家级奖项10余人次、校级300余人次。

她关爱学生成长,注重个性化培养与职业规划,提供心理支持和资源帮助,匿名资助困难学生,解决学生心理与学业困惑30余例,被学生称为“知心老师”。作为团队核心成员,参与省部级教学和科研团队建设,协助完成国家级课题2项,推动国际科研合作。参与学院本科教学认证评估,负责自评报告撰写、解说员及现场协调,为学科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单宏英同志始终以服务“三农”为己任,用扎实学识、仁爱之心和奉献精神诠释高校教师的使命与担当,是我校“爱岗敬业、立德树人”师德风范的优秀代表。


张胜起,讲师,硕士研究生学历,园艺园林学院艺术系教师,主要讲授传统文化知识课程,研究“吉祥文化”。作品《无私品自高》在天津农学院廉政文化作品大赛评审中荣获书画摄影类一等奖。在“红歌礼赞新时代 同心共抒爱国情”迎国庆红歌云竞猜活动中,表现优异,荣获鼓励奖。指导学生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二届全国技能大赛世赛选拔项目-花艺赛项”中,获得铜牌(第三名)。指导学生蒲文卓的作品“纠缠与放生——城市更新背景下多元社交空间设计”获得“2024年第十七届天津市大学生工业与艺术设计竞赛”三等奖等荣誉。

在教学工作中,默默耕耘,坚守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时刻引导学生们知农、学农、爱农、做新时代的新农人,用爱浇灌满园桃李,助益学生成长成才。始终将师德修养贯穿教学全过程,恪守《新时代高校教师职业行为十项准则》。在教学中坚持以德立学,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入课程内容,注重言传身教,通过“传统文化伦理探讨”等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家国情怀。

在篆刻、插花、美术等传统文化课程教学中开创了"实践融创"模式:

技艺融合——开发"印从画出"模式,将篆刻刀法与水墨写意结合,使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跨学科重构——以插花艺术为媒介融入空间美学与植物学知识,指导学生参加了人社部组织的全国职业技能大赛并获得第三名优异成绩。

历史赋能——搭建"历史文化",采用实物复原的形式,把革命历史精神融入绘画,生成实物教学。后期可以把教改成果投稿展览。


蒲蕾,博士研究生,天津农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先后获得“天津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祥欣杯”中国改革开放养猪40年提升产业发展百位博士奖”“津甘双地科技特派员”“天津市优秀农业科技特派员”,“天津市企业科技特派员”“津科帮扶专家”等荣誉称号。

从事教育工作以来,始终秉持“学正为师,身正为范”的教育理念,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精益求精,为学生树立榜样。敬业精神和专业素养也得到了同事们的认可。经过多年努力,个人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方面获得丰硕成果。

(一)教学方面成绩

2020—2025年连续四次被评为“天津农学院优秀本科毕业论文指导教师”“优秀班主任”“优秀国际学生班主任”。指导国家级大创项目3项,指导本科生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12篇,申请专利4项。以赛促学,连续多年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动物科学技能大赛,多次获得二等奖。主持及参与完成市级和校级教学改革项目5项,荣获课程思政优秀案例二等奖1项,劳动教育微课竞赛二等奖1项。

(二)科研方面业绩

主持省部级科研项目6项,局级科研项目1项,横向课题2项,参与国家级课题2项,主持或参与项目总经费达312万元。发表高质量论文20余篇,第一作者发表SCI 9篇。参加现代生猪产业技术体系项目,天津市种业专项,成果鉴定为国际先进水平。积极促进科研成果转化,累计转化专利15项。主编《动物分子育种》和参编《饲料与饲养学》教材2部,起草并获批市级生产标准1项。

(三)社会服务方面

作为“科技特派员”、天津市生猪产业恢复“第六小组”成员、天津市农委主办的乡村振兴公开课讲师,凭借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创新能力,紧密跟踪养猪产业最新技术进展,为天津市、甘肃省、青海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和陕西省养猪企业提供繁殖育种及饲养管理技术指导。支援西北地区畜牧业科技成果转化,与甘肃省养猪企业和科研院所协作完成专利申请3项,与青海省科研院所和企业协作获批重大专项课题1项,申请专利2项。

本人为《猪业科学》《中国猪业》杂志编委、天津市畜牧兽医学会理事、天津市生猪产业技术体系团队成员,为本市乃至全国生猪产业技术创新,学术交流和科技进步作出贡献。(党委教师工作部供稿;编辑:张倩;审校:田健 赵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