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教育家精神 | 2025年校级优秀教师风采展示(三)

时间:2025-09-12    点击:

今年9月10日是第41个教师节,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增强广大教师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进一步发挥典型示范的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激励广大教职工敬业奉献,积极投身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我校评选表彰了2025年校级教师工作先进集体、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和师德先进个人。希望全体教职员工以受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为榜样,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立足本岗,扎实工作,勠力同心,奋楫笃行,为推动我校高水平农业大学建设贡献不竭力量!

刘永胜,男,经济管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系主任,国际经济与贸易党支部书记,自2003年到天津农学院任职以来,一直以高度的责任感投入到教学和科研等相关工作中,认真履行教书育人神圣职责,多次被评为天津农学院“优秀教师”“优秀共产党员”“优秀班主任”,在雄安新区科技帮扶过程中,荣获新区“先进个人”称号和“雄安建设者”荣誉奖章。

他教学态度严谨,热心教书育人。先后承担了外贸函电与契约、国际经济学、国际结算、电子商务、跨境电商、外贸综合业务实习等多门课程教学工作,结合实际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他潜心“三农”问题的研究工作,主持及参加多项省部级课题,并分别荣获“天津市第十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和“天津市第十三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近年来,他和团队成员,完成了河北省承德市4个村镇的《乡村振兴示范村创建方案》和武清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20余个基地项目的方案编制工作,为武清区陈咀镇编制了《陈咀镇农业强镇建设方案》。还经常受聘为天津市、甘肃省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讲授农业电商等相关知识。

2019年5月至2020年5月期间,他积极投身到雄安新区科技帮扶工作中,配合雄安新区改革发展局开展传统产业转移转型、新产业布局和商情防控等各项工作,如期完成各项帮扶工作,并获得雄安新区改革发展局“先进个人”称号及中共河北雄安新区工作委员会“雄安建设者”荣誉奖章。

他在担任系主任工作中,开拓创新,积极进取,不断调整和优化课程体系,健全和完善专业培养方案,丰富实践教学内容,创新专业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组建了“跨境电商实践教学指导教师团队”,指导学生参加各类跨境电商大赛,截止2025年5月,已有260余人次获得跨境电商大赛奖项。


李彩霞,博士研究生,天津农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注册会计师,兼任天津市会计咨询专家、天津市会计学会理事、天津市无形资产研究会理事、天津市无形资产协同创新中心常务理事等。

在教学中,持续加强课程建设,主讲课程评为市级一流本科课程和市级思政示范课程;主编教材获首批市级课程思政优秀教材。为促进教学质量提升,持续开展课程教学改革,先后获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三等奖、市级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一等奖、市级教师基本功竞赛三等奖等。注重产教融合,主持教育部协同育人项目;入选教育部学位中心“全国会计专业学位教学案例库”入库案例2篇。指导学生获市级普通高等学校本科生优秀毕业设计,承担国家级大创项目2项,荣获学科竞赛全国总决赛亚军1项、全国一等奖6项、全国二等奖10项等。

在科研上,出版专著3部,主编教材2部,副主编著作4部,参编著作7部,主持科研项目30余项,发表论文60余篇。以科研成果为依托,长期服务基层财税实践,为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委员会等政府部门建言献策,研究成果获农业农村部优秀调研成果全国二等奖、市政府决策咨询优秀建议奖、市优秀决策咨询研究成果三等奖;决策建议被市农业农村委员会、市农村产权交易中心等采纳,在全市推行实施。常年深入农村,开展基层一线服务,面向农村干部、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青年农民等,指导集体经济发展和农业农村财税规范化工作。

围绕会计职业责任、数据资产入表、农村产权交易价值、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会计等现实情况,多次接受《中国会计报》《天津日报》等专题采访,并在天津政务网、人民网、新华网、北方网、天津网等同步在线报道。

联合会计硕士教育项目,推动数智赋能会计改革,与数据交易机构、会计师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组建“数据资源服务联合体”,发行天津地区首部《企业数据资产入表操作指引》白皮书,为企业实施与数据资产相关的财务核算、资产评估、审计等业务活动提供了重要参考。


范志华,男,天津农学院六级副教授,食品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生物工程系主任,生工系教工党支部宣传委员,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生物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和微生物发酵技术科研等工作,担任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全国研究生教育评估监测专家库成员,全国专业学位水平评估学位论文质量评价专家,《食品研究与开发》审稿专家,天津市食品学会第九届理事,天津市轻工工程学会第五届理事。从教21年来,他始终坚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为准则,在教学、科研、育人一线深耕不辍,先后获得“校级师德先进个人”和“校级优秀党员”,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高校教师“躬耕教坛、强国有我”的责任担当。自入校以来承担二十多年班主任工作,2017—2019年曾连续获得校级“十佳班主任”和“优秀班主任”称号。

在教学过程中,始终坚守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把教学作为立身之本,为本科生和研究生授课十多门课程,年均课时量超过300学时。同时还带领全系老师坚持开展科研训练、教学参观、生产实习、专业大实验等实践教学课程。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理念,与学生和谐相处,协调学生问题方法得当,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经验鼓舞学生,深受学生尊重和爱戴。

在做好教学的同时,还坚持调味品酿造及微生物发酵研究方向,带领团队积极参与承担国家级及省部级项目,为更好地服务产业发展,主动承担多项横向合作项目。参研科研项目曾获天津市技术发明二等奖。主持校级教改项目4项,发表学术及教改论文20余篇。副主编或参编6部规划教材或著作。申请多项专利,获得授权专利3项,天津市专利金奖1项。

工作中爱岗敬业,始终不忘进入高校从事教育行业的初衷,牢记党的教育方针。近年来,每届毕业班很多学生曾经表示过“不是班主任,胜似班主任”,承担班主任工作的2025届毕业生应届考研率接近35%,合格毕业率和就业率较大幅度的提升。2025年9月按学校党委要求参与援助新疆和田学院教育教学工作。


梁丽雅,博士研究生,天津农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天津市玉米小麦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小麦贮藏加工岗位专家,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负责人,天津市企业/农业/津甘科技特派员,《食品科学》等学术期刊审稿专家。她从教28载始终扎根教学一线,坚持教书与育人并重、坚持科研与学生创新创业并举,努力做“四有好老师”,甘当学生成功成才的引路人。

一、 潜心教书育人,努力做“四有好老师”

梁丽雅教授秉持严谨的教学态度,持续更新教学内容与方法。积极参与专业建设和课程改革,在国家级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畜产食品工艺学》申报与建设过程中做了大量工作。曾获“天津农学院第十届教学基本功竞赛优秀奖”。注重教材编写工作,副主编/参编了《食品添加剂》等食品类教材14部。积极进行教学改革研究,开展基于OBE理念的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完成3项校级教改项目,发表4篇教改论文,参加获天津市教学成果一等奖2项。她始终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作为学业导师,定期与学生交流,了解其学习、生活及职业规划需求,进行个性化指导,获“天津农学院研究生、本科生优秀毕业论文指导教师”“第八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天津赛区铜奖指导教师”等荣誉。还积极为学生提供就业指导,推荐实习和就业单位,已助力3名研究生成功申请博士继续深造。

二、 面向产业需求,努力做好科研服务社会

梁丽雅教授紧紧围绕农产品贮藏与加工领域开展深入系统的研究,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级、省部级等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论文50余篇,SCI/EI检索10余篇,鉴定成果2项,曾获天津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第四)1项。她非常注重科研反哺教学,倡导科研育人,组织本科生参与科研项目,为学生成长搭建了实战实训的科研场景。她积极推动科研与产业深度融合,曾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河北省、天津市汉沽、甘肃省等省(区、市),开展果蔬贮藏保鲜、水产品加工等方面的产业技术培训与科技服务,为地方产业发展提供了关键技术支撑,践行服务社会使命。(党委教师工作部供稿;编辑:张倩;审校:田健 赵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