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教育家精神 | 2025年校级优秀教师风采展示(二)

时间:2025-09-11    点击:

今年9月10日是第41个教师节,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增强广大教师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进一步发挥典型示范的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激励广大教职工敬业奉献,积极投身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我校评选表彰了2025年校级教师工作先进集体、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和师德先进个人。希望全体教职员工以受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为榜样,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立足本岗,扎实工作,勠力同心,奋楫笃行,为推动我校高水平农业大学建设贡献不竭力量!

宋淇淇,博士研究生,天津农学院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学院动物医学系主任,硕士研究生导师,天津市课程思政教学名师,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人选,西青区科普大使,天津农学院发展规划智库专家,天津农学院“优秀党务工作者”,天津农学院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天津农学院本科毕业论文优秀指导教师。

在教学方面,她积极探索课程改革与思政融合,主持的《小动物寄生虫学》获评校级一流本科课程和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相关教学案例连续荣获校级一等奖和特等奖。参与建设的《动物生物化学》课程被评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和天津市高校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她注重教学基本功锤炼,多次在各级各类教学竞赛中获奖,包括第四届及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天津赛区新医科新农科组二等奖、天津高校第十七届青年教师教学竞赛工科组三等奖等,并两度获评校“十佳青年教师”称号。

科研方面,她主持完成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天津市教委科研计划项目各一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五项(三项已实施),完成横向课题两项。她积极服务产业一线,担任天津市企业科技特派员、农业科技特派员、“津科帮扶”专家及西青蛋鸡科技小院成员,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

她高度重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及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指导完成国家级、市级、校级大创项目共四项,并带领学生在第七届全国大学生动物医学专业技能大赛中获一等奖及单项优异奖。

作为动物医学系主任,她牵头修订培养方案,紧跟学科前沿,契合行业与学生发展需求;积极拓展实习实践基地,与多家动物医院及企业建立合作,拓宽实践渠道,并依据学生专业与意愿精准匹配实习岗位,有效促进了专业内涵发展和人才培养质量提升。

宋淇淇同志恪尽职守、务实创新,在教育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学生培养等方面表现突出,是弘扬和践行教育家精神的优秀代表。


田雨佳,中国畜牧兽医学会养牛学分会常务理事,中国农学会秸秆资源综合利用分会委员、中国饲料工业协会低碳饲料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动物福利国际合作分会(ICCAW)专家、中国农技协科技小院天津滨海奶牛科技小院首席专家,国研评审专家、中国农垦乳业联盟标杆/高寒牧场评审专家,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第二层次人选,天津市优秀科技特派员,天津市政务服务专家,天津市省级动物疫病净化专家,天津饲料工业协会顾问、天津畜牧兽医学会动物福利分会常务理事。Frontiers in Veterinary Science、Scientific Reports、《动物营养学报审稿人。

政治上,她信念坚定,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觉悟,深入学习党的理论,积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融入工作全过程,自觉弘扬主旋律。

教学中,她业务精湛,勇于创新,刻苦钻研教材教法,积极探索多样化教学模式,善于启发学生思维,注重因材施教和全面发展,教学效果显著,成绩突出。主持获第五届全国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天津赛区新医科新农科组一等奖,主持获校级本科生教学成果二等奖和研究生教学成果二等奖各一项,参与获2022年天津市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1项。培养硕士生10名,其中1人获国家奖学金、3人获校级优秀硕士论文。作为第一指导教师指导本科生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项,天津市级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2项。并指导多项学生竞赛获奖,学生获得由全国农业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和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农林工作委员会联合举办的“牛精英挑战赛”团队二等奖2次,三等奖2次;获得个人1等奖1次,个人2等奖3次。获得第九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天津赛区铜奖。

科研上,她带领团队积极探索,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1项、天津市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推广项目1项、天津市科技计划项目1项和2项国际校企合作项目。作为技术骨干参与完成天津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项目、中加合作项目和东西部协作项目4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期刊9篇、中文核心期刊20余篇。参编书籍15本(副主编/译3本),参与出版软件光盘1套。第一申请人申请发明专利5项,获授权国际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参与撰写行业标准3项、地方标准2项。参与获2018-2019年度神农中华农业科技一等奖1项、2020年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

先后出访美国、荷兰、瑞士、德国等国家,多次前往京津冀地区、新疆、云南、黑龙江、内蒙古、广东、广西、甘肃、宁夏、山东、安徽、河南等省区进行技术指导,具备丰富的奶牛养殖现场实践经验。社会服务成果入选中国乡村振兴案例库实践案例1项。

该同志以其高尚的师德、扎实的学识和卓越的成效,充分展现了新时代优秀教师的风范。


白东清,博士研究生,天津农学院三级教授,硕士生导师,天津市教学名师,教学团队负责人,天津市水产产业技术体系创新团队营养与饲料研究室主任及淡水鱼营养与饲料岗位专家。

长期工作在大学本科和研究生教育教学一线,“忠诚于人民的教育事业”,遵守“爱国守法、敬业爱生、教书育人、严谨治学、为人师表、服务社会”的行为准则,以奉献为己任,甘为人梯,有高度的事业心、责任心。2017年被评为天津市教学名师。

爱岗敬业,专注教育事业。长期以来,认真开展教学活动,超额完成教学任务,还特别关注人才培养。2001年辅导本科生考取中科院硕士研究生,实现天津农学院 “考研零”的突破;指导本科生发表论文10篇(其中SCI收录1篇),硕士生发表论文30篇(其中SCI收录3篇,EI收录1篇),所指导硕士毕业论文获天津市市级优秀论文;指导国家级大学生创新项目10余项,指导学生在实践技能竞赛中多次获奖。作为教育部卓越人才试点专业负责人,承担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5项,发表教改论文50余篇,出版教材3部,主编2部,专著2部。2018年和2022年分别获得天津市教学成果二等奖。

积极投身科学探索,开展水产动物饲料配方、免疫增强剂、着色剂和诱食剂的研究。先后承担相关科研项目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其中,SCI收录10篇、EI收录1篇、核心期刊论文100余篇),获国家授权专利7项。获全国农牧渔业农业丰收奖一等奖1项,天津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二等奖、三等奖各1项,局级科技进步奖4项。参与研发的石斑鱼饲料配方已成功转化企业应用。

服务社会,助力乡村振兴,长期帮助我市水产相关企业。辅助天津晨辉饲料有限公司创建天津市水族动物功能性饲料企业重点实验室,并协助研究工作;助力天津蓝科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和汉沽区大田镇开展淡水鱼生态饲料应用,同时解决了黄颡鱼脂肪肝和草鱼出血等技术难题;多次深入我市水产企业与养殖户,开展专业培训、答疑解惑。牵头撰写的“辛口镇六埠研学教育策划方案”荣获天津市“百师进百村”活动三等奖。


李强博士,现任天津农学院水产学院副院长、四级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天津市水产生态及养殖重点实验室主任、天津农学院水产学科带头人及水生动物医学专业负责人。作为学校A类引进人才,他于2023年加入天津农学院工作。

李强教授兼任中国海洋湖沼学会棘皮动物分会理事、中国水产学会水产动物免疫学专业委员会委员,曾获第九届辽宁青年科技奖,并入选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辽宁省高层次人才、辽宁省农业领域青年科技创新人才、辽宁省高等学校杰出青年学者、大连市青年科技之星、盐城市“515”领军人才、辽宁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指导教师等荣誉。

李强教授主要从事棘皮动物(如刺参)的造血与再生、海洋动物免疫学基础与病害防控、海洋病原微生物学与疫病爆发机制等方向的研究工作。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3项)、国家自然科学青年基金、国家星火计划重点项目、国家海洋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子任务、江苏省重点研发计划、江苏省农业科技自主创新专项等各类科研项目10余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学术论文76篇,其中SCI收录40篇;以第一发明人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件。曾获国家海洋局海洋科学技术奖二等奖、辽宁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大连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黑龙江省农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多项科技奖励。

在教学方面,他始终坚持立德树人,默默耕耘,引导学生学农、爱农,立志成为新时代的“新农人”。自入职以来,承担了《鱼类药理学》《水产医学导论》等本科生课程及《水产动物疾病及诊断技术》研究生课程的教学任务。2023–2024年借调至学校评估办公室,参与完成本科教学审核评估的自评报告撰写与支撑材料组织工作,为学校顺利通过评估作出重要贡献。(党委教师工作部供稿;编辑:张倩;审校:田健 赵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