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教育家精神 | 2025年校级教师工作先进集体风采展示(一)

时间:2025-09-10    点击:

今年9月10日是第41个教师节,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弘扬践行教育家精神,增强广大教师的荣誉感和责任感,进一步发挥典型示范的引领和辐射带动作用,激励广大教职工敬业奉献,积极投身学校事业高质量发展,我校评选表彰了2025年校级教师工作先进集体、优秀教师、优秀教育工作者和师德先进个人。希望全体教职员工以受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为榜样,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立足本岗,扎实工作,勠力同心,奋楫笃行,为推动我校高水平农业大学建设贡献不竭力量!


科技处作为学校科技创新的管理中枢和服务引擎,始终坚持以服务国家战略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导向,以提升学校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为目标,恪尽职守、锐意进取,在科技管理、项目申报、成果转化、平台建设、学术交流及服务师生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绩,是一个政治坚定、业务精湛、作风过硬、业绩突出的优秀集体。

科技处始终将党的方针政策贯穿于科技管理工作的全过程,确保各项工作沿着正确方向高效推进。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全体成员展现出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推进“放、管、服”,简化办事流程,释放一线科研人员活力,形成了有组织科研的良好局面。

在科技项目管理上精益求精,实现了从项目培育、申报、立项到结题验收的全周期精细化、规范化管理。通过提前布局、精准动员、精心组织,近年来学校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天津市科技计划项目等各级各类科研项目的申报数量和立项数量上持续取得突破,获批经费稳步增长,为学校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提供了坚实的资金保障。

在创新资源建设方面,科技处统筹规划,积极协调,成功培育和申报了40余个省部级及以上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和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建成了31个校级创新团队,汇聚了优势学科资源,成为产生原创性成果和汇聚高水平人才的重要高地。积极搭建产学研合作桥梁,主动对接企业技术需求,完善成果转化机制,通过组织校企对接会、参加科技成果交易展等多种形式,有效促进了学校一批高新技术成果的落地生根,服务了现代农业发展、东西部协作和乡村振兴,创造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升了学校的社会服务贡献度和影响力。

积极营造浓厚的学术氛围,每年精心组织举办高水平学术会议、专家论坛和学术讲座百余场,邀请了众多国内外知名学者来校交流,开阔了师生的学术视野,激发了科研灵感,促进了跨学科交叉融合。

高度重视自身队伍建设,团队成员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政策,提升专业素养和服务能力,形成了团结协作、勇于担当、甘于奉献的良好工作氛围,充分展现了新时代高校科技管理部门的担当与作为,为学校科技事业的跨越式发展和整体办学水平的提升作出了突出贡献。


农学与资源环境学院种子科学与工程系,立足天津农业科技创新,以服务当地现代都市型农业、辐射京津冀及环渤海经济建设为目标,紧密对接种子产业需求,致力于培养具备创新与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种子科技人才,打造产教深度融合的品牌专业。

该系高度重视学生基础、理论与实践能力培养,积极探索 “引校进企”“引企驻校” 等模式,建设高水平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与创新创业实践平台,开发相关课程并推进训练项目,构建覆盖天津现代农作物种业全岗位群的一流实训体系。目前已与陈温福、罗锡文、赵春江等院士团队及多家种业公司合作,围绕小站稻振兴、盐碱地利用等方向研究成果丰硕;拥有市级教学和创新团队,市级教学研发平台,建成天津农学院种子科学与工程中心实验室,同时聘用企业教师参与教学,邀请专家修订培养方案、指导实践,并依托基地建设科技小院,深化产学研结合。

人才培养上,该系构建 “双主体、深融合” 校企协同育人生态,创新育人模式,推进教学与培养模式改革,联合开设专业课程,实施学业导师制引导学生发展,让大二学生参与科研项目。此外,深化新农科建设,在教学中融入种业智能与现代管理技术,增设案例课程,加强实践课程改革,构建以种子产业链为核心的专业课程体系,建成多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相关教学成果荣获市级、校级多个奖项。

在人才培养成效方面,种子专业学生基础扎实,近三年考研比例达31%,用人单位满意度93%。毕业生因认真负责、爱岗敬业及熟练掌握种子产业链知识广受认可,涌现出骆翔、张娟、丁建文等优秀人才,“下得去、上手快、用得上、留得住”成为用人单位对该专业学子的共识。(党委教师工作部供稿;编辑:张倩;审校:田健 赵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