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春耕的天农实践 | 小阵地大作为 “科技小院”指导教师王玉副教授团队科技助力蓟州菌菇产业发展

时间:2025-03-26    点击: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农学与资源环境学院依托学院科研和人才优势,紧密对接地方农业产业需求,依托企业、合作社等构建起多家科技小院,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产业发展,助力乡村振兴。近日,中国农技协天津蓟州区香菇科技小院入驻专家我校农学与资源环境学院王玉副教授奔赴香菇生产一线,开展“春耕下乡科技服务活动”,带领科技小院的同学,通过入户指导、技术培训、良种发放等形式,为当地农户送去春耕“及时雨”,以科技赋能菌菇产业发展。

初心如磐,服务“三农”担使命

蓟州出头岭镇是香菇种植特色小镇,也是当地特色支柱产业,以小菌菇激发乡村振兴大“蘑”力。3月正是香菇出菇的收尾季节,王玉带领香菇科技小院的同学们,聚焦菇农反映的个别菇棚香菇“产量低、品质差”等问题进行现场问诊把脉,为菇农提供零距离、零时差、零门槛的科技服务。王玉团队与农场负责人就香菇育种、优良菌株的选育、香菇保水剂和生长促进剂的应用、最后一潮菇注水问题、废菌棒综合利用等技术示范与应用等进行深入交流,从菌种培育到出菇管理,从病虫害防治到废菌棒的处理,科技服务覆盖菌菇生长管理的全过程。

香菇种植是一项技术密集型产业,每一个环节都至关重要。在菌种选择和扩繁环节,由于菇农缺乏专业技术,导致菌种质量参差不齐,严重影响了香菇的产量和品质。王玉老师向菇农详细讲解常见香菇菌株的生长和栽培特性,以及优质菌种的识别方法和扩繁技术,指导菇农如何进行菌种的筛选和提纯复壮。从栽培料的配比到装袋、灭菌、接种,每个步骤都详细讲解,亲自示范,确保菇农能够熟练掌握。根据香菇菌株的生长特性,制定了详细的出菇管理方案,指导菇农合理控制温、光、气、湿条件,根据天气变化及时调整通风和喷水频率,帮助菇农建立标准化的菌种培育室,确保菌种在适宜的环境中生长,破解菌菇生产难题,香菇的质量和产量都得到了极大提升。

校企协同,产教融合育新人

学院积极探索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新模式,推动理论学习与基层实践深度融合,在生产一线、产业需求中培养学生,充分利用“科技小院+”教学模式,搭建开放式育人平台。更多学生走出“象牙塔”,深入田间地头,与村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发展,提高了学生知农爱农情怀,锻炼了学生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王玉老师鼓励科技小院的学生在菌菇栽培关键期深入一线、深入群众,边传授知识、边操作示范、边了解情况、边解决问题,以学促干,在干中学,循着真问题找到教学科研的突破口,把课堂学习和生产实践相结合,真正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通过校企合作,为学生搭建了广阔的实践平台,有利于学生将课堂所学专业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将专业知识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以所学之识,在乡土一线破难题,解决农业产业发展中的新问题。科技帮扶也为企业发展赋能,菇农接受种菇培训、参与科普活动、提升科学素质,通过试验、示范、推广,有效提高了菇农的种菇技术,为企业增产增效增收,实现了人才培养和经济效益双丰收。

王玉老师和同学们用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敬业精神赢得了菇农的信任和尊重。“种菇有疑难,科技小院来解决”,这在当地香菇种植圈可谓家喻户晓。菇农们纷纷表示:“香菇专家”不仅给我们带来了先进的技术,还带来了先进的种植理念和美好的生活希望,香菇种植越来越科学,收入也越来越高。王玉表示,今年“科技小院”再次写入中央一号文件,标志着科技小院从基层创新实践上升为国家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为破解“三农”难题、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注入新动能。自己将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带领科技小院的同学们继续深入一线、扎根乡土,在服务中创新科技,在创新中更好服务生产,凭着真本事助力现代科技与菌菇种植加速融合,让科技的力量带着种子破土,助力香菇特色产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培养既懂理论又懂实践的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在大有可为的乡村振兴大舞台上大有作为。(农学与资源环境学院供稿;文字:王玉 帅磊;编辑:黄宝霞;审校:田健 赵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