助力春耕的天农实践 | 科技“把脉”解难题:沼液变“金液” 土地焕生机

时间:2025-03-19    点击:

春回大地农事起,不误农时不误春。眼下正值春耕备耕关键时节,为确保农业生产起好局、开好步,农学与资源环境学院徐晓燕教授带领团队成员,奔赴天津市宝坻区大钟庄镇农业生产一线,以“沼液还田技术推广”为核心,开展“良种、良法、良机、良田”全链条技术指导,用科技赋能春耕,助力乡村振兴跑出“加速度”,坚决打好农业生产“第一仗”。

徐晓燕教授现场指导沼液生态还田

在宝坻区某奶牛养殖场,每年数万方的沼液让负责人头疼不已,沼液处理成本高,直接排放又污染环境。与此同时,相距不远的水稻种植户正对着田埂发愁:“化肥越用越多,产量却上不去,插秧都费劲”。天津市水稻种植施肥主要以化肥为主,有机肥施用很少,造成土壤生态环境退化。因此,打通种养循环堵点,促进粪肥还田,加快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是推动农业绿色高质量发展的关键。

徐晓燕教授进行沼液还田技术培训

面对这一难题,天津农学院有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技术团队负责人徐晓燕教授带领团队成员扎根田间、深入农户,通过跟踪生产、采样分析,开展了连续三年的田间试验,研发出“沼液生态还田部分替代化肥种植水稻技术”。该技术通过严格控制施用量、严格控制施用时间、严格控制施用方式等三大严控实现沼液的生态还田利用。技术推广应用的效果明显,减少了30%-50%的化肥施用量,稻田土壤的有机质、土壤养分保持能力、土壤生态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该技术也被农业农村部畜牧兽医司采纳,作为沼液还田利用的经典案例全国推广。沼液还田,让“沼液”变“金液”,促进了有机资源变废为宝,养殖场通过与周边水稻合作社签订沼液消纳协议,解决了沼液处理问题;水稻种植农户通过沼液生态还田降低了肥料成本,提高了土壤肥力,养殖场和种植户在科技的加持下实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双赢。

团队成员进行沼液还田技术服务

为了让技术落地生根、造福农户,科研团队在当地开展了多次技术培训,并与企业合作开展联农带农技术观摩推广,将技术推广到宝坻的大钟、黄庄、里自沽、林亭口等乡镇,累计推广面积超过5万亩。每到春耕春种时节,徐晓燕教授都会带领团队深入生产一线开展技术指导和产业帮扶,着力解决群众在春耕生产中遇到的“急难愁盼”问题,为春耕生产注入科技动能。

徐晓燕教授团队以科技兴农为己任,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积极深入农村开展科技服务,让沼液还田技术惠及更多群众,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做出积极贡献,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有力科技支撑。(农学与资源环境学院供稿;文字:王小波;编辑:黄宝霞;审校:田健 赵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