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天农十大亮点

时间:2019-02-03    点击:

2018年是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我校各项事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一年。一年来,我校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精神,在学校党政带领下,全校师生员工凝心聚力,奋勇争先,在党的建设、教育教学、科研创新、人才引进、学生工作、助力乡村振兴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绩。    

  

党建工作再上新水平,为事业发展引领方向、保驾护航

2018年以来,我校党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继续深化“维护核心、铸就忠诚、担当作为、抓实支部”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以全面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为突破口,聚焦主责主业、强化担当作为,全面提升新形势下党建工作水平,为建设高水平农业大学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一年来,完成了对11个二级学院党委和9个基层党支部的换届选举任务,到届应换率实现100%。发展党员380人,其中教师党员6人,从高知群体中发展教工党员1人,完成全年发展党员计划的100%。           

校党委坚持抓班子带队伍,把方向管全局,不断在“树正气、聚人气、鼓士气”上下功夫,高度重视基层党支部建设,制定了《天津农学院教师党支部建设标准》《天津农学院学生党支部建设标准》等制度文件,大力推动学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全面进步、全面过硬。深入推动落实思想政治工作,持续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师德师风建设,大力构建“一核三环”的课程体系,加大“课程思政”建设力度,全面构建“三全育人”工作体系。制定实施《天津农学院给予教师党支部书记待遇的管理办法》,把教师党支部书记抓基层党建和履行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纳入年度考核,激发党支部书记履职尽责的担当意识。全校各级党组织开展集中学习1085次,开展宣讲、讲党课197场,确保了学习教育抓细抓实抓成效。            

我校人文学院外国语系教工党支部成功入选首批“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培育创建单位。支部书记陈欣亿以身作则、率先垂范,带领人文学院外国语系教工党支部充分发挥战斗堡垒作用;支部开展工作以“制度”为纲,支部班子紧紧抓住“制度”这条生命线,创造性地制定、实施了“值日委员”“3+X学习制度”等工作制度,深化“五好党支部”建设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我校本科教学审核评估迎评促建工作受到有关方面的高度评价

5月28日-31日,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审核评估专家组一行9人对我校本科教学工作进行了现场考察。校党委书记孙守钧代表学校致欢迎辞。校长王延文以《牢记立德树人使命,培养具有‘三农’品格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题对学校本科教学工作进行了汇报。经过评估,专家组认为,学校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教育方针,广大教职工的政治思想觉悟和道德修养水平普遍提升。学校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办学方向,秉承“严谨、求实、团结、创新”的校风,弘扬“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团结向上、自强不息”的天农精神,发展目标和服务面向定位明确,为各行各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为京津冀地区的乡村振兴、农业现代化和天津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7月13日,天津市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暨审核评估交流推动会在我校召开,全市31所普通高校和独立学院参会。校长王延文在会上致辞,副校长赵辉以《坚持以评促建,不断突出本科教育在高校人才培养中的核心地位》为题进行了典型交流发言,详细介绍了我校开展迎评促建工作以来所做的工作以及审核评估工作体会。            

9月13日,学校隆重召开了2018年本科教学工作会议,王延文校长作了《凝聚共识,深化改革,努力开创本科教育教学工作新局面》的主旨报告。赵辉副校长作了本科教学工作报告,分析研判了学校本科教学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提出了今后一段时期本科教学工作的新任务,大会对《天津农学院本科教学质量提升五年行动计划》进行了讨论。     

       

2018年学校科研到校经费取得重大突破

在校党委行政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学校科研工作始终贯彻“六大发展战略”,面向科技前沿,面向产业,注重基础研究、注重成果转化。2018年学校科技工作紧密围绕科研项目的培育、申报、管理、结项等开展工作,取得佳绩,再获突破。            

2018年学校科研到校经费取得重大突破,科研项目累计合同经费15470.84万元,到校经费5665.64万元,到校经费同比增长44%(2018年计划增长20%)。2018年到位经费前三位的学院分别为水产学院、农学与资源环境学院、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学院。水产学院邢克智教授,农学与资源环境学院班立桐教授、徐晓燕教授个人到校经费位列全校个人到校经费的前三名。            

新立科研课题256项(其中纵向课题181项,横向课题75项),比2017年增加70项,同比增加41%;新立省部级项目63项,较好的完成了计划目标。学校科技创新能力有显著提升。    

        

我校新获批和共建多个市级重点实验室

2018年11月28日,市科技局和市教委联合下发了《市科技局市教委关于认定功能晶体材料实验室等33个实验室为天津市重点实验室的通知》(津科基[2018]161号),我校获批“天津市农业动物繁育与健康养殖重点实验室”。该实验室将立足动物繁育与种质创新、动物营养调控与养殖新技术、动物疫病监测监控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动物性食品安全生产及检测技术四个研究方向,集中力量开展创新性研究和技术研发,聚集和培养优秀科技人才,推动科技成果的转移转化,力争构建研究开发有深度、科技转化有广度、人才培养有高度的优秀科研基地。            

此外,我校还分别与天津绿圣蓬源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天津水泥工业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联合共建了天津市食用菌工厂化产业技术企业重点实验室及天津市中微量元素肥研制与应用企业重点实验室。    

        

我校8项成果喜获第八届高等教育天津市级教学成果奖

我校8项教学成果获高等教育天津市级教学成果奖,这是我校建校以来获天津市教学成果奖数量最多的一次。            

吴锡冬等完成的《服务于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农学专业卓越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石军等完成的《构建“一主线、两平台、三层次”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闫师杰等完成的《食品质量与安全人才“一体两翼三驱动”型专业核心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3项教学成果获一等奖。            

金天明等完成的《构建多元实践教学模式,提升动物生产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杨静慧等完成的《<花卉学>课程的立体化、开放式教学改革实践和特色推广》,施煜等完成的《基于项目驱动的涉农工科专业多元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实践》,乔秀亭等完成的《水产养殖学专业全周期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与实践》,赵辉等完成的《地方农业院校工科专业“贝赛(BSAI)”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践》5项教学成果获二等奖。            

我校本次获奖成果涵盖了转变人才培养模式、建立实践教学体系、推进课程建设等多个方面,是我校教师经过多年努力获得的创造性成果,充分反映了我校近年来在教学领域所取得的重大进展和成绩。   

        

我校获批2018年天津市级教学团队一个

荣获第十二届天津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一项

我校马志宏教授领衔的数学建模与数学实验教学团队荣获“2018年天津市级教学团队”,水产学院乔秀亭教授荣获天津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截至目前,学校已获批市级教学团队10支,拥有市级教学名师8人。            

据悉,今年共评选出天津市级教学团队25个,第十二届天津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获奖教师23名。我校此次获批两项荣誉,既是对我校教学工作的认可,更是对全体师生员工的激励。今后,学校将继续以评选表彰教学名师和教学团队工作为契机,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精神,把立德树人的成效作为检验学校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把师德师风建设作为教师队伍评价的第一标准,不断提升教师个人及团队人才培养能力,不断提高教育教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    

        

我校隆重举行天津农学院图书馆新馆落成暨启用仪式

2018年12月18日上午,我校隆重举行天津农学院图书馆新馆落成暨启用仪式。            

新图书馆拥有建筑面积2.5万平方米,设置阅览座位3000余个,流通图书50余万册。新馆将开启智能化的服务模式。新图书馆的格局为一楼设7个基本书库,可收藏80余万册图书、报纸合订本,并设有文献检索实训室;2-5楼设有20个藏借阅一体阅览区、6个研讨室,其中二楼为社会科学类图书阅览区,并设有总服务台;三楼为自然科学类图书阅览区;四楼为中文期刊阅览区、学术报告厅、重点学科文献中心;五楼为外文期刊阅览区,同时设有试听体验区、特藏文献室。新馆引进了RFID自助借还系统,读者可进行全自助式查询、借书、还书、续借、预约等项目操作,可实现自助借、还、查询图书三维导航服务。            

新馆还引进了移动化服务模式,读者可以利用移动终端实现信息的随时、随地提取,既能够打破时间、地点的限制,也能够使用户提取数据的速度更快、流程更便捷。    

        

我校人才引进有新突破,新聘双聘院士和特聘教授各1人

中国工程院院士、沈阳农业大学李天来教授受聘为我校双聘院士。李天来院士是国家“863”计划现代农业主题专家,在学界享有极高声誉,引进后可显著提升我校在国内外的影响力,促进园艺园林学院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等方面取得更大突破,加速推进我校事业发展。            

同时,我校聘任田淑芬为特聘教授。田淑芬教授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葡萄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她的引进大幅提升了园艺学科的竞争力,优化了队伍结构,强化了科研实力,促进了“政产学研用”的结合和转化,将带领学科建设走上新台阶,为学校事业发展贡献重要力量。            

2018年,我校先后出台了《天津农学院高层次人才引进与管理办法》《天津农学院特聘教授引进与聘任实施方案》等一系列人才文件,在人才引进、培养、评价、激励、投入、保障等方面逐步走向制度化、规范化,全年引进博士26人、高层次人才13人,成效显著。  

 

徐晓燕教授团队助力乡村振兴战略

徐晓燕教授团队与天津食品集团下属企业天津农垦渤海农业集团有限公司合作,在天津市科委和农委项目资助下,研发了利用环境昆虫黑水虻、黄粉虫等处理畜禽粪便和废弃蔬菜等农业废弃物,显著提高了农业有机废弃物处理的效率和效益,相关研究成果成功应用于企业,实现了农业的循环高效发展。2018年10月,徐晓燕教授受邀在中央电视台乡村振兴规划大讲堂进行了讲授,并受聘为中国乡村振兴研究院智库专家。2018年11月27日,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科技苑”栏目对团队成果的应用进行了30分钟的专题报道,该成果也得到了农业农村部韩长赋部长、天津市李树起副市长等领导的关注和视察肯定。            

徐晓燕教授团队取得的成绩是我校服务乡村振兴的典型之一。我校党政领导高度重视乡村振兴工作,组织成立乡村振兴研究院,带领广大科技工作者主动担当作为,赴相关区县调研考察,并与宁河区人民政府签署“合作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框架协议,大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在津沽大地上生动实践、开花结果。与此同时,我校也涌现出一批像徐晓燕教授团队一样活跃在乡村振兴行动中的专家团队,他们将爱国奋斗精神体现在为乡村振兴建功立业的实际行动中。     

 

学生工作提质增效,学生竞赛获奖颇丰

2018年,我校坚持立德树人,进一步加强校风和学风建设,以落实学校思想政治工作改革攻坚为着力点,大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在各级各类学生竞赛中获奖颇丰。            

我校圆满承办第十七次全国高等农业院校学生工作研讨会,为深化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改革攻坚提供了有益的探索。成功承办天津市第二届高校心理委员职业技能大赛,同时1人获得一等奖,1人获得二等奖,我校获“最佳组织奖”;“园艺疗法”心理危机干预体系在全市获得初步推广。成功承办2018“创青春”天津市大学生创业大赛,并取得两金一银六铜的好成绩,学校荣获大赛“优秀组织奖”。            

2018年,我校共有52名优秀学子荣获国家奖学金、天津市人民政府奖学金,21名学生获得天津市优秀学生、优秀学生干部称号,14名学生获得天津市王克昌奖学金。            

2018年“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我校学子荣获一等奖1项,二等奖5项;我校连续三年获得一等奖。此外,我校还获得天津赛区一等奖4项,二等奖5项,我校成绩居天津市高校第二。工程技术学院创新团队荣获“东方红杯”第四届全国大学生智能农业装备创新大赛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优胜奖1项。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学院参赛队斩获全国第五届大学生“生泰尔杯”动物医学专业技能大赛团队一等奖。园艺园林学院代表队在第一届全国大学生植物保护专业能力大赛获得了团体二等奖和“昆虫微景观设计”单项金奖。食品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学生团队荣获萌番姬杯第五届国际大学生农业创新创业大赛冠军。            

我校代表天津市参加教育部全国军事课“战场医疗救护”项目教学展示,荣获第一名;连续两年以天津市第一名的成绩晋级“爱我国防”主题演讲比赛国赛并获优胜奖。我校学生获得天津市大学生金融知识挑战赛冠军,天津市大学生诗词诵读大赛一等奖,天津市高校大学生法治原创作品征集大赛二等奖。我校各有5个团队、个人分别获得“新时代·实践行”系列实践活动先进集体及个人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