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壶存冰心,朱笔写师魂——“三八”妇女节专访(一)

时间:2019-03-08    点击:

教学中,她们是勤勤恳恳的教育者;科研上,她们是兢兢业业的研究者;工作中,她们是坚守岗位的工作者;生活中,她们是无微不至的关怀者。春日到来,趁着三月暖阳,让我们为每位女老师送去心中的祝福!                 

深耕于教育,服务于乡村

——记农学与资源环境学院徐晓燕老师

从事高等教育30多年来,农学与资源环境学院徐晓燕教授一直秉承“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理念,获得了很多的荣誉,在教学上精益求精,在科研上严谨认真,用自己的言行去教育和影响身边的学生。采访中,徐老师表示,最让她开心的就是教过的学生有数千人,他们工作在各行各业,有不少人都成长为社会中坚、行业精英、单位骨干。徐老师认为最大的责任不仅仅是向学生讲授知识,而是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做事,如何成为一个对国家、社会和家庭有价值的人。          

在课堂上,每一节精彩的讲授都是在课下花数倍时间准备的结果。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准确化、生动化,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学生的主作用,这就是徐老师的课堂。          

在科研上,徐老师的成绩得到了社会的关注与肯定。2018年下半年,徐老师做客《乡村振兴规划大讲堂》,与中科院、清华大学等专家对乡村规划、垃圾和污水治理等进行探讨。2018年11月央视《科技苑节目》播出了徐老师的研究成果:利用环境昆虫高值生物转化有机废弃物的技术,并将该技术在养殖企业和困难村推广,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切实帮助许多贫困户脱贫致富,也帮助企业解决了规模化养殖带来的畜禽粪便环境污染问题。节目播出后,徐老师的研究成果受到社会的高度关注与认可,多次受邀到企业、高校进行讲座,部分单位也提出了合作意向。          

徐老师说,看到这些科研成果落地开花,她由衷的感到欣慰,自己的努力能切实解决一些社会发展出现的问题,这是作为一名科技人员最大的价值所在。今后,她会紧紧围绕党中央提出的发展方向与战略和学校发展的需要,结合实际,研究解决目前存在的环境问题。   

徐晓燕老师希望同学们能牢记并承担起对祖国、对父母的责任,现在就应该充分准备,带好“指南针”,随时准备迎接挑战。(摄影:刘圣荣)         

  

潜心农业科研,投身社会服务

——记经济管理学院张淑荣老师

天津农学院教授、中国农业产业化专家、天津市农业经济学会理事、天津市国际贸易学会会员、天津市妇女联合会新农学堂“农村妇女发展导师”,这些都是我校经济管理学院张淑荣教授的身份。她长期从事一线教学、社会服务、科研及管理工作,成绩显著,多次被评为校级优秀共产党员和优秀教师。               

她是一线教师,22年来用学识和热情感染学生,让每一位学生在课堂上都有新的收获;她担任系主任期间,积极开拓新思路、探索新方法,多次修订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教学计划;她是科研工作者,主持课题14项,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1部;她是社会服务者,针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热点问题、前瞻问题开展研究,多次为各级政府决策提供智力支撑。       

张老师一直在为涉农企业无偿提供社会服务,帮助企业塑造品牌内涵。自2016年10月份以来,在市农业农村委员会的支持与推动下,张淑荣老师对天津市级区级涉农主管部门的领导和人员、新型规模经营主体和农户进行农业品牌的培育、管理、保护等方面内容进行宣讲,共宣讲18次,累计听讲人数达1200人次;她对来自新疆、甘肃、山东、吉林四地区的农业品牌建设的主管领导、新型规模经营主体进行宣讲,累计达300多人次。                 

张老师一直把落实学生就业工作作为工作中重要内容,为了给天农学子找到施展才华的企业,同时为企业输送优秀的毕业生,她连续5年与阿里巴巴平台企业对接,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毕业生探索出一条较稳定就业途径。经过回访,企业对我校学生职业素质和能力给予充分的肯定。                 

张淑荣老师常常教导学生们要提高做事效率,要有所规划,能将自己的专业知识学以致用,争取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