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是天津市“课程思政”改革精品课。团队教师充分发挥《大学语文》的育人功能,深入挖掘思政元素,有机融入思政内容,达到了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效果。
设计德育“四维”目标,精选教学内容。《大学语文》丰富的德育资源具有很强的思想教育功能。团队教师认真研讨、集体备课、反复推敲课程德育目标,设计了爱国主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个人修养四个维度,通过传承中外优秀文学经典,培养学生宽阔的文化视野,塑造学生的高尚情趣、宽广情怀,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设计不同的教学专题,进行“德育”渗透。

挖掘思政元素,实现铸魂育人。团队教师深挖课程潜在的德育元素,抓住教学内容与育人维度的结合点,围绕走进诗歌、品格胸怀、人生世态、民俗文化等专题进行专题教学。
孙静老师将医护人员默默奉献、社会爱心捐助、市民隔离防疫、各地飞速驰援等正能量事迹融入课程,促使学生了解时事、关心疫情,培养学生爱国情怀及社会责任感。同时,引导学生讨论特殊时期的爱国表现,使学生懂得爱国不是一定要做出轰轰烈烈的大事,不是一定要气壮山河的阔步前行,而是从力所能及的每一件事做起。
阳耀芳老师通过分析屈原所歌颂的橘树“深固难徙,受命不迁”的品质,帮助学生理解屈原对自己理想和人格的坚持,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夏习英老师从诺贝尔奖获得者屠呦呦名字出自《诗经·小雅·鹿鸣》中“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讲到朱自清的名字出自《楚辞·卜居》中“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让学生从《诗经》《楚辞》中为自己取一个笔名,使学生感受中国古典诗词的魅力。
邢晓东老师在讲授《女娲补天》中,引导学生思考人类与土地的关系,树立学生保护自然的理念。
坚持学生中心理念,让学生动起来。《大学语文》课程团队推行“课程教学嵌入德育,课堂互动学生为中心”的理念,教学中开展抗击疫情宣传标语创作、情景教学、演讲辩论、热点讨论等活动。夏习英老师布置“为家乡援助湖北的物资运输车创作宣传标语”的作业,激发学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意识。孙静老师与学生共同探讨孔子“以直报怨,以德报德”及孟子“行有不得,反求诸己”的儒家思想在现实生活中是如何体现的。互动式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培养了学生创新性、批判性思维。
团队教师启发学生渗透爱国主义教育、汲取传统文化价值观的同时,因势利导,将其与现代生活相结合,真正使课堂活起来,使学生的大脑动起来。通过学习,学生感受到了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历史长廊的逶迤,树立了崇高的理想信念,培养了高尚的道德情操和人格素养,立志成为新时代的合格建设者与接班人。(文字/图片:教务处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