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助力乡村振兴——天津农学院脱贫攻坚和科技帮扶先进事迹系列报道之六

时间:2021-06-02    点击:

近期,我校召开脱贫攻坚表彰暨助力乡村振兴推动大会,弘扬伟大脱贫攻坚精神,汇聚乡村振兴磅礴伟力,对我校脱贫攻坚和科技帮扶先进集体、先进个人进行表彰。为进一步学习先进典型,凝聚奋进力量,我们将对先进事迹进行报道,以展现我校在脱贫攻坚和科技帮扶中取得的成效。

 

小虫子大产业  引领农民致富  解决企业难题——记天津农学院脱贫攻坚和科技帮扶先进个人徐晓燕

徐晓燕,天津农学院农学与资源环境学院教授,中国土壤学会理事,中国环境学会重金属污染防治委员会委员,中国乡村振兴智库专家,天津市优秀科技特派员。  

徐晓燕教授针对农业有机废弃物高效资源化利用,先后研发出了利用黄粉虫高效处理废弃蔬菜;利用白星花金龟高效处理菌渣、作物秸秆和牛粪;利用黑水虻高效转化处理鸡粪等科研成果,并将转化产物高蛋白昆虫应用于水产养殖、虫粪有机肥应用于蔬菜、水果、水稻种植,指导企业建立了全国首条自动化黑水虻处理鸡粪的生产线(每天处理100吨鸡粪),该成果得到原农业农村部韩长赋部长、天津市李树起副市长等领导的视察肯定。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科技苑栏目对其研究成果的应用进行了专题报道。近几年,徐晓燕教授先后组织了20次大型的技术培训会,累计培训农民2000余人次,建立了“企业+科技特派员+核心技术基地+农户”四位一体的推广模式,帮贫困户脱贫致富,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科技支撑保口粮  绿色发展助脱贫——记天津农学院脱贫攻坚和科技帮扶先进个人赵飞

赵飞,天津农学院农学与资源环境学院高级农艺师,天津市农学会理事,天津市作物学会理事。天津市科技特派员,津甘双地科技特派员。全国农学院华北片区首届青年教师教学技能大赛优秀奖,校级优秀班主任。  

青稞是甘肃省甘南州的主要粮食作物,但由于种植技术落后,当地一直受到“品质差、产量低、生产成本高”的困扰,影响藏族同胞的收入。赵飞老师带领技术帮扶团队积极对接需求,采取系列措施,在不同类型青稞种植区集中连片地带,累计建成青稞增产技术集成示范基地1500亩,以生物技术为辅助,提供优良青稞品种,促进当地经济发展。他协助引进西藏等地的育种材料,丰富当地种质资源,为持续提升甘南藏族自治州青稞产业水平、逐步带动甘肃境内青稞种植贫困区域发展提供科技支撑。赵飞老师所在项目组通过无偿支援拖拉机、无人植保机的方式,降低成本的同时提高了当地青稞生产的机械化水平。新冠疫情期间,赵飞老师多次往返天津甘南,进行技术指导,并通过网络会议的方式,与当地农业科研院所共同制定试验示范方案。按照青稞生长发育规律,分时间段进行现场或网络技术指导,把控拌种、肥水管理等关键环节,实现每亩示范田增收222元。(科技处供稿;组稿:大学生记者团 李晨熙  黎婕;编辑:黄宝霞;审校:田健 赵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