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由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协同创新战略联盟主办,东北农业大学和北大荒农垦集团有限公司建三江分公司承办的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第三届乡村振兴暨脱贫攻坚典型案例交流会上,根据“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协同创新战略联盟”发布的《关于高等学校新农村发展研究院乡村振兴暨脱贫攻坚典型案例、优秀案例表彰的决定》,20个典型案例和13个优秀案例受到表彰,我校报送的《凝心聚力,继往开来,服务国家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案例被评为优秀案例。我校乡村振兴研究院副院长、科技处负责人刘秀杰代表学校领取优秀案例证书。

近年来,我校积极开展乡村振兴工作,重点在困难村帮扶、西部对口帮扶、科技帮扶、智库建设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在倾心困难村帮扶工作中,校领导高度重视困难村帮扶,校党委书记、校长34人次前往困难村进行慰问。学校选派三批驻村工作组进行驻村帮扶八年之久,为宁河区苗庄镇的中于飞村和后刘瘸村拨付专项经费,新建两个300平米的党群服务中心,并配套了相关设施。昔日中于飞村内的臭水坑变成了宽阔的健身广场,后刘瘸村建起了塑胶篮球场。主干道路和健身广场都安装了太阳能路灯。村庄道路硬化率达到100%,绿化率均在28%以上。困难村产业迅速发展,村办合作社日趋成熟,年营业额稳定在10万元以上。在全力开展西部对口帮扶工作方面,与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农业科学研究所签订“关于发展青稞产业的科技合作协议”,实施对口帮扶项目“青稞节本增效技术的集成与示范”,帮扶甘肃天祝县松山镇食用菌种植基地建设。我校与青海省黄南州实施5项人才项目,助力当地产业发展。同时,我校充分发挥理、工、农、文等学科齐全的优势,大力开展科技帮扶和技术推广服务,总结形成一套“五方联动”科技帮扶模式,即“高校+地方政府+涉农企业+农业专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取得良好成效。在科技帮扶工作中,涌现出“贝类增养殖团队”、“家禽健康养殖团队”、“食用菌科技创新团队”和“植物保护团队”等一大批优秀专家团队。而且,我校高度重视乡村振兴智库建设,2019年我校智库入选中国智库索引“CTTI”来源智库,2020年入选第三批天津市高校智库,同年获得全国统战理论政策研究创新成果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天津市高校智库优秀决策咨询研究成果二等奖1项,1人获得“民盟反映社情民意信息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在推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关键节点,我校坚持发扬“爱岗敬业,艰苦奋斗,团结向上,自强不息”的天农精神,在水产养殖、农业工程、生态环保、食品加工、动物养殖、大田作物及食用菌栽培、植保技术和园艺作物栽培等领域,进一步发挥天农优势,助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研究院供稿;文字:冯涛;编辑:黄宝霞;审校:田健 赵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