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加强思源文化建设,各教学单位扎实推动思源文化建设落地落实,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思源文化活动,共同营造健康、平安、书香、美丽、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引导广大师生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厚植爱党爱国爱农爱校情怀,思源奋进,不负韶华,在助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贡献天农力量。
农学与资源环境学院积极开展“思源·躬勤”文化建设
农学与资源环境学院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给全国涉农高校的书记校长和专家代表的回信精神,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学院不断创新招法,抓好“思源”文化建设,开设“躬勤论坛”,建立躬勤志愿者协会,完善“种艺社”等涉农专业学生社团,不断加强和改进耕读教育,大力弘扬耕读文化,教育引导师生知农爱农,学会饮水思源,懂得感恩,珍惜每一粒粮食,用实际行动助力乡村全面振兴。
加强宣传教育,引导师生知农爱农、躬勤耕稼。调整人才培养方案,将劳动教育纳入教育教学体系。鼓励专业教师进行课程思政改革,将“知农爱农”教育融入课程教学。由全国脱贫攻坚先进个人班立桐教授等12名教师开设《现代农业与乡村振兴》课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时代责任和使命,立志强农兴农,积极投身于乡村振兴实践中。通过主题班会等形式,组织师生学习《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食品浪费法》《“节约粮食反对浪费”倡议书》。成立“宣传小分队”,主动收集并转发农耕文化、粮食生产、粮食安全相关优秀推文,努力营造“知农爱农 躬勤耕稼”的良好氛围。


活动的开展,培养了学生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品质。同学们的粮食安全意识明显提高,珍惜粮食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
加强农事实践,培育农耕情怀,将耕读教育贯穿于日常。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将耕读教育融入课堂、融入实践、融入学习生活日常。组织学生积极参与到农业生产和农事实践环节,从拔除杂草到耕地整地,从播种到日常田间管理再到最终收获,在这个充满“土气”的特殊课堂上,同学们通过亲身实践,深刻体会到了农民的苦、农业的难、粮食的来之不易;此外,同学们也收获了许多书本之外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了解决农业实际问题的能力,磨砺出不怕苦、不怕累、坚韧不拔、任劳任怨的优良品质。


耕读教育坚持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开展大学生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在“边耕边读”的过程中,让同学们了解农业、热爱农业、服务农业,提升学生学农知农爱农的素养和专业实践能力,对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
助力乡村振兴,让青春之花绽放在志愿服务的土壤上。依托大学生社会实践、“三下乡”、帮扶工作平台,让学生走进农村,走近农民。以“走进乡土乡村,助力乡村振兴”为主题,开展了科普宣传、科技支农、调研慰问、助学帮扶、文艺表演等志愿服务和科学实验实践等一系列活动。同学们上演“乡村振兴宣传大使”,宣传农村产业发展变化、乡村传统民风民俗及传统文化、环境治理、垃圾分类、特色农业发展等乡村振兴战略相关知识。将先进科学技术带向乡村,利用学校资源和所学专业知识,帮助实践村进行土壤样本采集、检查、分析,提出宜种作物建议,帮农民分析并解决生产实际问题。前往我校结对帮扶困难村庄,对驻村帮扶干部、村干部、群众和困难家庭进行了访谈调研,根据访谈调研情况分析整理,形成一个个扶贫故事,积极学习和宣传。


志愿服务活动的成功开展,不仅实现了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受教育、长见识、增才干、作贡献”的目的,也培育了同学们的“三农”情怀,激发了同学们助力乡村振兴的热情,增强了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使命和担当。(农学与资源环境学院供稿;文字:高国丽;编辑:黄宝霞;审校:田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