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不断加强思源文化建设,各教学单位扎实推动思源文化建设落地落实,在全校范围内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思源文化活动,共同营造健康、平安、书香、美丽、和谐的校园文化氛围,引导广大师生以强农兴农为己任,厚植爱党爱国爱农爱校情怀,思源奋进,不负韶华,在助力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贡献天农力量。
水利工程学院开展“思源·水文化”建设
近年来,水利工程学院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方针,以节水为主题持续开展系列节水宣传活动,全维度构建水利“大思政”格局,不断加强“思源·水文化”建设,将思源文化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通过课程思政、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科技创新活动等平台让学生在“述水思源”的润泽中,思源奋进,大有作为。
同心同向,构建水利“大思政”格局
学院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系建设,将专业教育与思政育人紧密结合,落实每位教师的育人职责,明确每门课程及各教学环节的德育功能,挖掘梳理德育元素,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教材建设等教育教学全过程各项工作中贯穿课程思政。在院党委的领导下,全体教师从十个着力点开展工作,经过四年的建设期,构建了全员、全课程的水利“大思政”格局,探索了全维度能够体现专业特色的课程思政建设模式,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课程思政”教学评价体系,形成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的课程思政育人成果。

全体专业课教师深入挖掘提炼各门专业课程所蕴含的德育元素和承载的德育功能,充分梳理各门课程的德育元素,列入教学计划的重要条目和课堂讲授的重要内容,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和要求融入所授课程的教学之中。
宣传实践,节水思源“走”出来
为全面落实推进实践教学环节的思政教学改革,打造一批实践环节课程思政示范课堂,切实提高教师实验教学水平,学院举办实践环节课程思政教学方案设计评比活动。

全院学生“述水思源”,连续三年举办“思源·讲述家乡河”系列宣传教育活动中,累计参与1500余人次,形成调研报告1600余篇。广大学子奔赴水利行业调研,在田间地头中磨砺青春、锻炼成长,从河流历史中思源奋进,将水利精神传递在祖国各地,让青春之花在祖国河山绽放。连续多年的系列活动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要途径,繁荣思源文化,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

以环境治理、水资源保护、环保知识普及、节水宣传、问卷调查等形式多次组织水利科普志愿服务活动。面向全校师生和华苑新城社区、翠景园社区等社区居民开展水情教育、水文化教育、水生态文明教育和节水护水教育宣传活动,定期发动学生志愿者对校园水龙头进行排查,并参与天津市全国城市节水宣传周启动暨“善水园”启用仪式等。
精准施策,节水意识“做”出来
学院全体教师积极思考发挥专业课协同教育效应,汇聚育人合力,实现课内课外相结合、线上线下相结合、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的专业课思政教学。自首届天津市新时代·实践行活动开展以来,已经连续四届获得市级先进集体标兵荣誉称号,曾获天津市“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团队称号。学院寻美家乡河南运河调研队被中国水利教育协会和中国水利报社评选为优秀调研团队。

根据疫情防控要求,坚持节水宣传“不掉线”,广泛发动全院学生参与到线上节水宣传活动中,并通过线上闯关答题等形式提高学生参与度。广大水利学子还在社区防疫志愿服务活动中为居民普及正确洗手方式并穿插讲解家庭节水小知识,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做到“思源护水”,带动周围群众养成良好卫生习惯,为节约水资源贡献力量。
联合规划,节水理念“融”出来
“欲立事,先立心”。立德树人,教师是关键,学院全体教师主动提升将节水理念融入课堂教学、实践教学过程的意识,在教案制定及教学设计时,主动思考切入点与切入方法。根据新教学大纲,专业课编写能体现课程思政特点的新教案。各单元的教学设计强调了专业伦理、时政要素、工匠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三农”情怀、节水意识等思政内容,明确体现德育内涵与元素。

与多部门联动,联合水利部海河水利委员会、天津市水务局、天津市水利学会、天津市龙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举办“海河节水 学子建言”主题演讲比赛。活动结束后,全国节约用水办公室公布2021年“节水中国 你我同行”主题宣传联合行动评选结果,该活动被评为优秀活动。
开拓发展,节水行动“创”出来
为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进一步做好学生的认识实习、专业实习等工作。学院与尔王庄分公司、于桥水库管理中心等单位共建实验实习基地。天津广播电台多次邀请学院孙书洪教授、杨路华教授等专家进行采访,就天津农业节水技术应用情况进行了访谈直播,进一步将节水宣传成果进行推广。

学院致力于将“水利科研创新”与“思源文化建设”相结合,积极鼓励学生将实训技能训练和学生思政教育相融合,多次在全国大学生水利创新设计大赛、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创青春等多项比赛中获得佳绩,充分展示出创新开拓、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一部治水史。在未来,水利工程学院将持续推进“节水思源”文化育人模式,将新时代水利精神与水文化教育贯穿于学生教育当中,让学生在提高专业底蕴的同时筑牢思想内涵。(水利工程学院供稿;文字;徐瑞深;编辑:黄宝霞;审校:田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