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源奋进者 | 科技赋能乡村振兴,天农人一直在行动

时间:2022-12-08    点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多年来,天津农学院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西部协作和对口支援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着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在科技助农的道路上,我校涌现了大批科技特派员先进典型。    

打造农业品牌  石榴红遍新疆——记天津市农业科技特派员、天津农学院食品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张军老师

策勒县位于新疆最南部,是石榴在新疆的最早种植产地,经过千百年的历史沉淀和发展,形成了一定规模的石榴种群。但产量大销量少、加工产业滞后等问题,长期以来困扰着当地石榴产业的良性发展……2021年3月以来,食品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张军老师克服气候因素、语言障碍、习俗差异等困难,多次深入到新疆和田产业基地开展科技帮扶工作。    

经过天津市科技局积极对接,作为天津市农业科技特派员的张军教授在深入了解当地石榴产业现状的基础上,依托专业优势,与策勒县和滇红酒业有限公司开展技术合作,根据企业现有规模及原料、设备特点,围绕石榴产品深加工的技术需求,组织实施了《新疆产地特色石榴产品深加工关键技术研究及应用示范》项目。    

50余次技术指导培训,10余项技术难题攻关,直接和间接培训生产技术人员88人次。成立合作社吸收科技示范户104户,指导示范户加强石榴园管理,带来石榴产收质量的显著提升。合作以来,当地实现收购加工石榴1000吨,直接受益农户200余户。此外,张军教授团队转化石榴酒深加工技术3项,协助企业开发生产出半干型、甜型和蒸馏型3种共6款石榴发酵酒及水果蒸馏酒新产品,直接带动产值2400余万元,节约成本46万余元,为破解当地石榴种植农户创收难题提供了新思路,助力新疆和田地区进行石榴产品深加工,让“石榴果”变身农民“致富果”,让当地农户的生活和种植技能一同“富”了起来。    

 

科技赋能产业  青稞飘香甘南——记“津甘双地科技特派员”、天津农学院农学与资源环境学院赵飞老师

“感谢你们,因为有你们,我们的生活将会越来越好。感谢你们,因为有你们,我们村的发展会越来越快。感谢你们,因为有你们,我们的幸福感会越来越强……”一封来自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申藏镇的感谢信湿润了赵飞老师的双眼。    

2019年10月,农学与资源环境学院教师赵飞博士作为首批“津甘双地科技特派员”,带领技术帮扶团队前往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卓尼县、临潭县、碌曲县破解作为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的主要粮食作物——青稞,种植技术落后,产量低,影响当地藏族同胞收入等疑难杂症。    

“当地农户不善言谈,但是不管到哪,他们都会用最高的礼节接待我们,把最好的美食拿出来招待我们,我们不能辜负他们的信任。”赵飞老师说。    

困难重重,也要迎难而上。初到平均海拔3000米的甘南藏族自治州,赵飞不适应环境,一度有呼吸困难的感觉。他说:“我们不敢有剧烈运动,需要随身携带小型氧气瓶翻山越岭到达示范田”。为克服疫情影响,帮扶团队通过电话沟通、线上视频、网络会议等方式与受援地持续开展密切交流,答疑解惑、纾困解难,确保技术服务“不打烊”。    

成果显著喜丰收。经过长期努力,帮扶团队在受援地不同类型青稞种植区集中连片地带累计建成青稞增产技术集成示范基地1500亩。为甘南藏族自治州引进青稞试验示范品种6个、搜集青稞种质资源17份、获得杂交种子2500余粒;完成肥料、除草剂、播种量等试验,有效推进甘南藏族自治州青稞栽培技术的发展。受援地青稞单亩节本增效成效显著:每亩节约种子5公斤、节约人工费200元,示范田亩产达224公斤,较平均基础亩产150公斤增加74公斤,增幅达49.3%。    

一直以来,我校积极发挥高校科技、人才优势,持续助力乡村振兴,一批批专家带项目、带技术、带人员、带资金走进帮扶地,破解产业难题,助推产业升级,带领农民增收,为帮扶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贡献天农人的智慧和力量。2019年,学校作为科技特派员组织实施单位受到科技部通报表扬,全国仅有7所农林院校受到表扬。至今,学校400余名技术帮扶专家(占天津市派出专家的1/3)和科技特派员奋进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用实际行动践行着天农人的政治责任和使命担当,奋力谱写着新时代科技助农的天农新篇章。(宣传部供稿;文字:姚迪 董阳;编辑:黄宝霞;审校:田健 王善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