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大连海洋大学校长宋林生教授一行莅临依托我校设立的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天津综合试验站指导工作。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养殖容量评估与管理岗位科学家方建光研究员、蒋增杰研究员,种质资源鉴定与新种质创制岗位科学家李琪教授,病毒病防控岗位科学家王崇明研究员、白昌明研究员,苗种繁育与遗传评估岗位科学家张涛研究员,滩涂养殖岗位科学家霍忠明教授一同参加调研指导。我校科技处刘文高级工程师,水产学院相关成员及依托企业负责人参加了调研。

宋林生首席和专家一行先后参观了天津通海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天津恒仟水产养殖有限公司。了解菲律宾蛤仔、硬壳蛤等不同贝类品种与对虾盐田生态养殖的具体情况,与企业相关负责人就养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并提出了针对性的建议。随后,专家一行来到天津海升水产养殖有限公司考察贝类科技小院和苗种繁育车间建设及运行情况,并进行了调研座谈。

座谈会上,宋林生首席指出,近期降雨情况多发,希望试验站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并就技术层面给予行业指导和提出应对意见,并希望了解试验站近年来的发展情况、工作进展及遇到的问题。
我校水产学院李永仁副教授代表试验站汇报了近期开展的应急评估调查情况,并简要介绍了天津的贝类产业发展历史,总结了目前天津贝类产业可分为野生采捞、池塘养殖和苗种繁育三大块。他还介绍了试验站上半年开展的各项工作,包括新品种的池塘养殖技术试验、低碳渔业研究、珍珠蚌示范养殖、三倍体牡蛎养殖、近江蛏相关研究等。
我校原校长邢克智教授补充指出,通过试验站这些年的工作,不仅贝类资源得到恢复,也显著改善了海域环境,水质监测数据逐步好转。
随后,与会的岗位科学家们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试验站的工作进行了指导和建议。他们从技术研发、资源保护、产业发展等多角度提出了中肯的意见和建议。他们认为,试验站要加强数据收集,做好应急工作;要完善疫病防控,解决育苗难题;要继续技术创新,开发适应本地的新品种新模式;要统筹资源利用,兼顾产业发展和生态修复;要提升研发产出,发挥试验站的技术支撑作用。
最后,宋林生首席总结发言,他肯定了天津站围绕本地产业多年以来的工作,他希望试验站认真听取各位专家的意见建议,同时与相关政府部分门加强联系沟通,进一步厘清试验站在天津市乃至渤海湾贝类产业中的定位,确定主导品种和养殖区域,解决繁养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难题,从而为天津贝类长远、现代化发展提供有力支撑,同时也为地方经济发展作出应有的产业支撑贡献。

国家贝类产业技术体系天津综合试验站是依托我校设立的国家级平台之一。近年来,在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天津农学院及相关依托企业的大力支持下,试验站相关成员结合京津冀地区贝类产业现状,从贝类苗种生态繁育、贝类池塘低碳生态养殖、滩涂贝类资源与环境修复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有效地推动了我市相关产业的现代化、可持续发展。(水产学院供稿;文字:梁爽;摄影:刘惠茹;编辑:张倩;审校:田健 赵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