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源奋进者 | 天津农学院2023年度优秀科技工作者系列报道(二)

时间:2024-01-25    点击:

日前,我校召开科技工作会议,对我校在科学技术活动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进行表彰。为进一步学习先进典型,凝聚奋进力量,我们将对先进事迹进行报道,激励广大科研人员继续发扬严谨治学的态度、求索创新的精神、执着奉献的品质,努力争取新的更大成绩。全校师生以先进典型为榜样,积极投身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事业中,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为加快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孙敬锋:矢志科研,助力乡村振兴

孙敬锋,水产学院教授,天津市高校“中青年骨干创新人才培养计划”人选,天津市优秀硕士毕业论文指导教师,天津农学院2023年度杰出科技工作者。 

孙敬锋教授从事水产动物病原生物学及疾病防控领域的研究工作。他凭借着对科研工作的热情和执着,克服了种种困难,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在水产动物病原生物学及疾病防控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建立了多种病原如副溶血弧菌、海藻希瓦氏菌、创伤弧菌、维氏气单胞菌的快速检测方法、鉴定其致病基因,分析致病菌耐药机制。研究结果拓展了水生动物病原基因组学、分子流行病学以及黏膜免疫应答的调控机理等领域的理论知识,为鱼类细菌性疾病的快速诊断、预警、防治提供科学依据。研发的水产动物饲用复合益生菌和功能代谢产物能够显著提高养殖动物抗病力,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投身于科研工作的同时,也注重学生培养工作的创新与实践。他鼓励学生独立思考,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他定期组织实验培训,确保他们能够熟练掌握各种实验技术;定期组织研讨会,让学生有机会展示自己的研究成果。通过这些措施,培养出了一批优秀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孙敬锋教授指导的学生论文曾获得天津市优秀本科生毕业论文和天津市优秀硕士研究生毕业论文。 

孙敬锋教授积极投身社会服务工作,助力乡村振兴,为养殖企业和养殖户提供技术支持和培训。通过与生产一线的紧密合作,他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水产养殖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葛均筑:追踪研究热点不掉队,服务都市农业出特色

葛均筑,博士,农学与资源环境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天津农学院2023年度杰出科技工作者。 

追踪研究热点不掉队。结合国家战略需求,针对华北平原作物绿色可持续生产存在的光温水土氮等资源限制因素,以作物丰产优质抗逆栽培学为研究方向,深入开展旱田作物产量潜力挖掘与资源匹配利用的应用基础研究。以青贮玉米高产优质生产抗逆生理和小麦-夏玉米周年光温氮资源匹配利用为研究内容,先后主持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等项目3项,研究明确青贮玉米对渍涝、弱光等逆境的抗逆生理学机制,集成了青贮玉米密植高产、氮素高效利用、青贮优质的栽培调控技术体系;解析了冬小麦-穗收夏玉米和春小麦-粒收夏玉米种植制度间的光温水资源周年匹配率生态学机制及氮素表观平衡利用生理学机理,集成了以春/夏玉米生产为核心的冬小麦-穗收夏玉米、春小麦-粒收夏玉米不同周年种植系统的周年粮食高产资源高效利用的栽培调控技术体系。发表论文18篇,获批软件著作权2项,主持制定天津市地方标准3项,获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一等奖和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一等奖。

服务都市农业出特色。围绕天津市现代化农业发展土壤盐渍化瓶颈问题,先后主持完成天津市科技局科技重大专项项目等项目3项。研究明确了多用途油菜耐/抗盐碱的生理学机制,阐明油菜绿肥用提升土壤肥力的栽培学机理,研发了中重度盐碱地绿肥作物还田培肥地力关键技术体系,集成了绿肥-春玉米高产高效的栽培调控技术体系,开拓了盐碱地综合开发利用新途径。发表论文7篇,获批实用新型专利3项,申报天津市地方标准2项。

科技为农助力乡村振兴。受聘津甘双地科技特派员、天津市科技特派员,兼任中国农学会耕作制度分会理事、天津市作物学会副秘书长、天津市农学会理事。科技社会服务,坚持科技为农为企,先后邀请傅廷栋院士等专家开展技术培训与指导,指导企业获批天津市科技帮扶等项目3项。(科技处 宣传部供稿;编辑:黄宝霞;审校:田健 赵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