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校召开科技工作会议,对我校在科学技术活动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进行表彰。为进一步学习先进典型,凝聚奋进力量,我们将对先进事迹进行报道,激励广大科研人员继续发扬严谨治学的态度、求索创新的精神、执着奉献的品质,努力争取新的更大成绩。全校师生以先进典型为榜样,积极投身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事业中,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为加快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刘静妍:踏实肯干,深耕科研

刘静妍,博士,乡村振兴研究院副研究员。2015年起至今,先后在中国农业大学农学院(博士后)、天津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天津农学院等单位以玉米、水稻及拟南芥为研究对象,进行作物耐寒分子机制研究及作物遗传育种研究,研究成果发表在Nature Plants、Journal of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New phytologist等高水平国际期刊。其中发表在Journal ofIntegrative Plant Biology的题为“Insight into the regulation of C-repeat bindingfactors cold signaling in plants”论文被2019年ESI数据库评为Top Paper。目前已发表论文10篇,SCI论文7篇,累计影响因子68.5。主持国家级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1项,局级项目1项。作为主要参与人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基金1项,国家农业重大科技项目1项,天津市农业推广项目1项,局级项目3项。作为参与人获2020年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目前担任New Crop青年编委,一区SCI期刊New phytologist、Plant Cell Reports及中文核心期刊《植物学报》审稿人。天津农学院2023年度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
非生物胁迫是影响作物产量及品质的关键因素。作为农业科研工作者,刘静妍老师一直致力于鉴定作物耐寒新种质,挖掘新的耐寒基因并解析分子机制的研究工作。自参加工作以来,已在田间及实验室环境鉴定多份玉米及水稻耐寒材料,利用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及生物化学等方法,克隆了多个玉米及水稻耐寒基因,并挖掘关键SNP作用位点,为作物分子育种提供育种材料及基因资源。加入鲜食玉米创新团队以来,为提升鲜食玉米品质及抗逆性状,利用基因编辑及单倍体育种技术,对甜度、淀粉含量、香气、耐寒及耐盐碱性等品质及逆境性状进行分子改良,创制一批特用鲜食玉米材料,以满足不同特性的鲜食玉米育种需求。作为天津农学院的青年教师,带领学生积极参加“京津冀研究生论坛”等学术交流活动,与中国农业大学等高水平农业院校开展交流合作,参与天津市主要农作物智能育种重点实验室、京津冀鲜食玉米研究中心的建设工作,为我市鲜食玉米智能育种研究工作贡献一份力量。
郝志斌:探索科技前沿,传播创新理念

郝志斌,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副教授,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人选,企业科技特派员,“津科帮扶”咨询服务专家,中国计算机学会会员,Society for Experimental Biology会员,天津农学院2023年度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
探索科技前沿,助力智慧农业。郝志斌老师是天津农学院数字乡村与智慧农业研发团队成员,主要从事植物体内电信号相关的基础研究,深入探索植物电信号的产生机理、变化与传递特性,以及对生理或环境变化的响应机制,为植物生理生化、植物与环境互作、土壤-植被-大气循环等林学、植物学及生态学参数的测算提供新思路,研究成果在生物传感器、农业物联网、森林经营管理等多个领域具有一定应用前景。工作7年来,郝志斌依托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的科研平台,积极与园艺园林学院、工程技术学院的教师合作,形成了具有多学科交叉背景的研究团队,先后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天津市高等学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在Journal of Experimental Botany等国际期刊发表多篇高水平论文,授权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完成计算机软件著作权登记17项。
传播创新理念,培养创新型人才。郝志斌老师将科学研究与教育教学工作深度融合,使知识的发现、保存和传递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课堂中融入天农学者的最新研究成果,在保证知识前沿性的同时,引导学生培养创新思维。经过多年实践,该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先后指导本科生完成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3项,指导本科生发表SCI论文2篇,获得“课堂教学改革”优秀案例一等奖1项。(科技处 宣传部供稿;编辑:黄宝霞;审校:田健 赵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