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校召开科技工作会议,对我校在科学技术活动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进行表彰。为进一步学习先进典型,凝聚奋进力量,我们将对先进事迹进行报道,激励广大科研人员继续发扬严谨治学的态度、求索创新的精神、执着奉献的品质,努力争取新的更大成绩。全校师生以先进典型为榜样,积极投身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事业中,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为加快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曾雅楠:业精于勤,精益求精,研精阐微,为民辟用

曾雅楠,工程技术学院副教授,全国创新创业优秀博士后,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人才,中国未来女科学家计划天津市候选人,天津市优秀企业科技特派员,优秀农业科技特派员,天津农学院2023年度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
曾雅楠老师深耕超精密测量技术——数字全息显微测量理论创新,优化测量信噪比、测量视场、测量分辨力等,以第一作者发表高水平论文十余篇,主持多项国家级、省部级基础理论研究项目,理论创新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坚持应用创新,结合生物技术、食品及工业领域具体测量需求,研发基于全息理论的折射率测量方法、浑浊介质中样本三维形貌测量方法等。
曾雅楠老师深入应用研究,基于测量理论研究基础,自主研发开发成本低、使用难度低、维护费用低、技术自主可控的国产高端微纳检测仪器——双模复用国产数字全息显微镜,目前,研发样机性能水平对标业界标杆竞品仪器,而双模协同测量功能优于标杆竞品,但硬件成本为标杆竞品售价的30%,样机已服务制造业、生物技术及现代农业产业。
曾雅楠老师坚持科研服务社会,作为企业科技特派员服务微纳制造企业,以前沿超精密测量技术服务制造业的产品质量检测,解决企业难题,帮助企业构建知识产权体系,测量精度的升级赋能制造工艺升级;作为农业科技特派员,创新性地开展现代农业与微纳测量技术学科交叉融合,服务现代农业育种、筛苗工作,将后端前沿测量技术与前端产业需求融合,为现代农业赋能,为现代农业产业革新贡献力量。
李茜:不忘初心,助力绿色农业产业链发展

李茜,食品科学与生物工程学院讲师,天津农学院农产品加工中外(中俄)联合研究中心、天津市131创新团队骨干成员。近五年,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1项、省部共建食品营养与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基金1项,横向项目1项;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代表性学术论文18篇,其中SCI期刊收录文章12篇(一区TOP期刊收录9篇),中文核心期刊收录文章6篇。天津农学院2023年度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
李茜老师长期从事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食品营养与化学、农副产品高值化加工等相关研究工作。针对高脂、高糖和膳食纤维缺乏等问题,运用高品质膳食纤维靶向设计与绿色制备技术,为健康食品产业的整体竞争力提升做了很多工作。在膳食诱导与干预基础上,综合运用宏基因组学、蛋白组学、转录组学、代谢组学等多组学手段结合食品科学技术原理,深度揭示了膳食因素互作干预肠道微生物结构功能主成分变化规律及其生物学效应分子机制,在膳食纤维干预肠道菌群及其他营养成分代谢构效关系分析基础上,系统阐明了膳食成分—肠道菌群微生态—肠道内稳态驱动的相关化合物体内代谢过程动力学调控机制,实现了“从精准定位到靶向干预”的创新。研究成果为针对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高血糖等代谢综合征的个性化营养策略的建立提供了系统的理论基础,为高品质膳食纤维的靶向设计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实现以健康食品为主导的大宗粮食加工副产物的高效利用和绿色农业供应链产业化提供了有力支持。作为高校教师,李茜老师鼓励学生做好科研要注重自身创新思维,端正学术态度,提升科研起点,从内心“热爱”,保持“客观”的态度,运用“科学”的方法,严守学术道德。(科技处 宣传部供稿;编辑:黄宝霞;审校:田健 赵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