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校召开科技工作会议,对我校在科学技术活动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进行表彰。为进一步学习先进典型,凝聚奋进力量,我们将对先进事迹进行报道,激励广大科研人员继续发扬严谨治学的态度、求索创新的精神、执着奉献的品质,努力争取新的更大成绩。全校师生以先进典型为榜样,积极投身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事业中,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为加快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刘文:投身科研事业,奉献无悔青春

刘文,副教授,天津农学院基础科学学院副院长,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一层次人选,天津农学院2023年度杰出科技工作者。
刘文老师自2019年4月来到我校工作。到校以来,在科研上他兢兢业业,勤于思考,积极探索。由于之前主要从事工业技术研发,到校后他经常拜访学校知名专家学习经验,积极寻找工业技术与农业科技的契合点,使自己的科研工作服务于学校发展需要。结合自身专业特点,他决定立足于化学工程本行,将化工技术与农业需求结合起来,主要聚焦生物基可降解材料合成和农业废水治理等领域,先后主持完成了天津市重点研发计划1项、天津市技术创新专项1项,还主持了天津市教委科研计划项目、山东省企业委托计划项目,获批了山东省枣庄市自主创新及成果转化项目等6项科研计划。此外,他还作为第3主编出版《药用辅料和药包材生产管理》学术专著1部,发表科技期刊论文6篇,申报发明专利3项。2020年入选天津市高校“中青年骨干创新人才”,2021年被评为天津市“青年创新能手”。此外,他还兼任中国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会员、天津市青联委员、天津市科技特派员、山东省科技特派员、天津市科技项目评审专家库成员、中共枣庄市委决策智库成员等学术和社会职务。
刘文老师自2022年下半年担任基础科学学院副院长并分管科研工作以来,坚持校企融合、校地融合、学科融合理念,积极探索方式方法,推动学院科研工作不断前进。他鼓励学院科研骨干与其他学院高水平科研团队开展跨学科团队建设。2023年,学院到校科研经费相比于上一聘期平均值实现了翻番,其中横向经费则增长了4倍。2022年以来,学院25人获批天津市企业科技特派员;5人获批天津市农业科技特派员;11人获批津甘双地农业科技特派员;5人获批“津科帮扶”咨询服务专家。学院科研工作取得了显著进步。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今后,他将继续脚踏实地、努力奋斗,不断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梁爽:创新引领实践,助力乡村振兴

梁爽,水产学院讲师,博士,硕士生导师,天津市“131”创新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人才,天津市高校青年后备人才支持计划人才,天津市科技专家库入库专家,天津农学院2023年度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
创新研究,助力种业、双碳战略。梁爽老师以鲍鱼杂交种杂种优势的利用与遗传解析为切入点,他主持完成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揭示了国家鲍鱼新品种“西盘鲍”的杂种优势产生机理,为鲍鱼新品种的选育和推广提供了理论依据;他主持完成的天津市科技局种业重大专项,将“西盘鲍”从实验室搬到了养殖车间,构建了适宜天津地区的鲍鱼循环水养殖技术和繁育技术模式,并完成产业化推广。在天津地区开展鲍鱼循环水养殖技术示范面积共5000平方平。近年来,他还将研究方向与国家“双碳”目标相结合,探究水产养殖过程及滨海贝类栖息地的碳足迹核算及增汇机制,为水产养殖业的低碳发展贡献力量。自入职以来,共主持国家级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委局级及横向项目4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共11篇,其中SCI一区3篇、二区2篇,累计影响因子20.5,中文核心期刊4篇。
深入基层,推动“三农”发展。梁爽老师自2018年至今,作为天津市科技局企业科技派员、农业科技特派员、“津科帮扶”特派员,积极为企业和农民提供技术支持和咨询服务,帮助他们解决生态养殖、尾水排放等方面遇到的实际问题。2023年,因上述工作获天津市“优秀农业科技特派员”、“优秀企业科技特派员”项目资助,还获得了民盟“天津市委社会服务工作先进个人”的称号。
培养人才,助力乡村振兴。梁爽老师还是国家级科技小院——天津滨海贝类科技小院的第一负责教师,致力于培养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的水产养殖人才,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他带领学生深入池塘、车间,将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倡导“从田间地头发现科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指导研究生获中国研究生教指委乡村振兴系列赛事三等奖2次,获得了天津市优秀本科毕业论文、“互联网+”大创比赛天津赛区铜奖指导教师等殊荣。(科技处 宣传部供稿;编辑:黄宝霞;审校:田健 赵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