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校召开科技工作会议,对我校在科学技术活动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进行表彰。为进一步学习先进典型,凝聚奋进力量,我们将对先进事迹进行报道,激励广大科研人员继续发扬严谨治学的态度、求索创新的精神、执着奉献的品质,努力争取新的更大成绩。全校师生以先进典型为榜样,积极投身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事业中,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为加快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苏桂仙:深化校企合作,产学研联合发展

苏桂仙,基础科学学院副教授,天津市企业科技特派员,天津农学院2023年度优秀专利获得者。从事生物可降解聚乳酸材料的相关研究。先后发表了《PLA/PMA/PEG共混改性研究》、《聚丙烯酸甲酯-甲基丙烯酸甲酯共聚物改性聚乳酸的研究》、《聚乳酸复合材料共混改性研究进展》、《PLA/PBS/Nano-SiO2制备及性能研究》《PBS/纳米SiO2改性聚乳酸》、“Preparation and properties ofpoly(lactic acid)/sesbaniagum/nano-TiO2 composites”等论文。
基于聚乳酸、丙烯酸酯改性干酪素和助阻燃剂相互协同,不仅具有良好的阻燃性能,而且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和加工性能,同时环保安全,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方面的发现和研究,于2019年12月31日申请了发明专利《聚乳酸无卤阻燃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塑料制品》,该发明专利于2021年12月7日获得授权。
苏桂仙老师积极走访多家企业,走访的企业中,河北华强科技开发有限公司有意寻求聚乳酸方面的下游产品,对发明专利《聚乳酸无卤阻燃复合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塑料制品》有合作意向。经企业多方研判,认为该专利有实际生产价值,最终双方达成了专利技术转让,发明专利转化成了实际生产力。
吴海云:坚守教育初心,助力乡村振兴

吴海云,工程技术学院教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人选,天津市优秀企业科技特派员,津科帮扶专家,天津市农业科技特派员。天津农学院2023年度优秀专利获得者。
吴海云老师主要从事智能农业装备关键技术方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重点关注领域包括贝类养殖装备自动化、农产品无损检测(光谱技术)、作物表型信息采集及装备等。所在的天津农学院“贝类养殖智能装备”科研创新团队,结合国家重大科技创新需求,以解决贝类养殖装备智能化、生态化技术难题为导向,长期致力于养殖装备机械化采收部件的“底-水-机”互作机理、耐磨材料筛选、减阻脱附仿生设计、装备作业工况智能感知调控、采收船自主导航、数字孪生等方向的研究。入驻中科国技(天津)智能系统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担任科技特派员工作,为企业解决卡脖子问题3项,研发了机器视觉靶向喷药系统。与哈尔滨哈东新春锅炉有限公司开展横向项目合作,研发了适用于小吨位生物质锅炉的环保参数在线监测系统,成本低廉,适用于农村偏远地区生物质锅炉的在线监测,取得了较好效果,助力乡村振兴和可持续发展。
积极推进科研反哺教学,将科研成果和新技术带入课堂,设置实验项目,丰富课程的知识体系。近两年,吴海云老师开发的实验案例获得实验教学案例设计竞赛国家级二等奖2项,省部级二等奖4项。面向乡村振兴战略需求,围绕智慧农业人才培养,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积极开展农林院校单片机课程项目化教学改革。通过“赛教融合”,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在教学过程中,教导学生们树立远大的志向,立足“三农”发展,推进乡村振兴。近年来,指导学生参加“互联网+”、“挑战杯”、“新工科”等大学生科技竞赛,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奖励共计20余项。创新创业竞赛提高了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以及工程实践能力,这为学生们的职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生毕业后均收获了满意的工作。(科技处 宣传部供稿;编辑:黄宝霞;审校:田健 赵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