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校召开科技工作会议,对我校在科学技术活动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进行表彰。为进一步学习先进典型,凝聚奋进力量,我们将对先进事迹进行报道,激励广大科研人员继续发扬严谨治学的态度、求索创新的精神、执着奉献的品质,努力争取新的更大成绩。全校师生以先进典型为榜样,积极投身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事业中,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为加快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张林林:潜心科研,倾心育人

张林林,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学院教师,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人选,天津市高校“青年后备人才支持计划”人选,天津农学院2023年度优秀论文获得者。
潜心科研,砥砺前行。张林林老师自2016年博士毕业后加入天津农学院动物遗传繁育创新团队,与团队成员一直致力于肉牛高产优质新品种培育的科研工作。张老师在科研工作中,积极探索调控肉牛肌肉发育的分子机制,深入分析和解决关键核心问题。生物体内的科学研究往往充满太多不确定性,实验中的失败次数往往多于成功次数,但张老师始终坚持不懈,从文献中寻求最新的科研进展,从学术交流中学习最新的技术手段,力求解决科研过程中遇到的难题。在潜心探索科研的过程中,张林林老师承担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等多项科学项目,也取得了很多有价值的成果。张老师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在国内外高水平期刊中发表论文20余篇,最高影响因子18.9分。科研成果也获得了国内外同行的认可,目前担任1区SCI期刊Animals、IJMS和2区SCI期刊Cells、Peer J等国际学术期刊和《中国畜牧兽医》《生命的化学》等国内期刊审稿人,以及国际期刊AROH和国内期刊《中国畜禽种业》的青年编委。
倾心育人,践行初心。张林林老师一直担任本科生和研究生重要专业课的教学工作,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注重科研与教学的融合,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科研思维,指导本科生完成毕业论文过程中,让学生参与到老师的科研项目中,锻炼科研思维。自2019年任研究生导师,作为研究生导师,张林林老师善于用启发式的方式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思考。张老师认为作为导师,不仅是将知识教给学生,关键在于如何将学生的科研兴趣、创新思维能力给激发出来。学生实验遇到失败时,张老师也经常鼓励学生,告诉他们:“进行科研探索遭遇失败是很正常的,关键是总结经验教训,这对于你们磨炼科研意志,取得最终成功是必不可少的。”张林林老师目前培养研究生5名,2名研究生考上博士研究生,目前研三在读的一名硕士生已经通过博士录取面试,指导研究生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5篇,获得两次国家奖学金,2023年被评为天津农学院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
杜锦:扎根玉米产业,助力乡村振兴

杜锦,农学与资源环境学院高级实验师,种子科学与工程系副主任,天津市“131”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人选,天津市科技特派员,津甘双地科技特派员,天津市科协九届委员,天津市农学会副秘书长,天津市作物学会理事。2023年度《天津农学院学报》优秀论文获得者。
杜锦老师长期深入生产一线,在玉米新品种选育和绿色高效栽培取得了一些成果。针对我市水资源短缺问题,联合河北农业大学引进示范推广农单系列抗旱玉米新品种,在天津大面积的示范推广,取得了较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针对我市鲜食玉米产业的巨大前景,他一直致力于鲜食玉米新品种的选育,多年穿梭于天津海南,进行组合的筛选和鉴定,功夫不负有心人,选育的两个鲜食玉米品种通过天津市审定,丰富了我市鲜食玉米品种类型,并已在京津冀、甘肃等地区进行示范推广。他通过多年生产试验,结合天津地区鲜食玉米生产实际,建立了整套鲜食玉米一年两茬绿色高效配套栽培技术规程,已在我市宝坻、武清、西青、蓟州等20多个村镇进行示范和应用,通过种植特色优质鲜食玉米品种,加之配套栽培技术,提高亩收益,增加了农民收入。
作为农业科技特派员,他积极深入基层和生产一线进行技术指导和培训,累计开展技术培训600余人次。近五年协助企业、合作社申请获批科研项目9项,审定鲜食玉米品种2个。他主动参与科技帮扶和东西部协作工作,在经济薄弱村蓟州区尤古庄镇小尤庄村建立鲜食玉米周年双季示范基地,增加了村集体收入,相关事绩得到光明日报、天津支部生活等报道;多次赴甘肃武威凉州区和古浪县,示范推广鲜食玉米新品种及栽培技术。他还发挥专业优势,积极进行农业科普宣传,利用多种方式将转基因科普、芽苗菜栽培、种艺等进校园、进社区;协助多家企业申请并获批了天津市级科普基地,2020年被聘为西青区首届科普大使。(科技处 宣传部供稿;编辑:黄宝霞;审校:田健 赵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