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我校召开科技工作会议,对我校在科学技术活动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进行表彰。为进一步学习先进典型,凝聚奋进力量,我们将对先进事迹进行报道,激励广大科研人员继续发扬严谨治学的态度、求索创新的精神、执着奉献的品质,努力争取新的更大成绩。全校师生以先进典型为榜样,积极投身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事业中,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为加快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张文娟:任重道远,砥砺前行

张文娟,动物科学与动物医学学院教师,硕士生导师,中兽药教研室主任,教育部研究生论文评审专家,国家级、市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指导教师,天津市企业、农业科技特派员,“津科帮扶”咨询服务专家。天津农学院2023年度优秀论文获得者。
张文娟老师主要从事中药材活性成分及构效关系研究、中药材资源保护与利用、中药材“对抗同贮”古法考究及计算生物学相关研究等。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天津市教委科研计划项目1项;参与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G20工程支撑保障项目1项,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项,农业农村部智慧养殖重点实验室项目1项及横向课题3项;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1篇,近五年3篇发表在中科院1区Top期刊;申报发明专利8项,其中授权专利3项。
张文娟老师开展中药材活性成分研究,从刺异叶花椒中分离并鉴定出2个新化合物,相关成果发表在中科院1区Top期刊IndustrialCrops and Products,阐述了药用植物刺异叶花椒次生代谢组分抗虫活性物质基础,丰富了刺异叶花椒植物化学信息,并通过构效关系分析,确定单体化合物活性官能团,为新型植物源抗虫剂的研发提供先导化合物;根据《“十四五”中医药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的中医药发展目标,开展中药材“对抗同贮”古法考究,发现多种药用植物及单体成分的抗虫活性,相关成果发表在Industrial Crops and Products,发现多种具有“对抗同贮”应用潜质的药用植物,如印加孔雀草、佩兰、罗勒等,通过古法考究,传承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阐释“对抗同贮”科学内涵;开展交叉学科计算生物学研究,通过云计算、深度学习、分子动力学模拟等方法进行靶蛋白功能学研究及配体构效关系分析,相关成果发表在Pesticide Biochemistry and Physiology(中科院1区Top期刊)期刊,通过云计算、分子动力学模拟探索功能蛋白的空间结构、功能口袋,蛋白与配体之间的亲和力、结合位点、相互作用关系,从原子、分子、计算机水平揭示药用植物次生代谢组分抗虫作用机制。
王育欣:凝心聚力、厚植天农情怀,奋力争先、培育时代新人

王育欣,工学博士,三级教授,硕士生导师,计算机与信息工程学院纪委书记、副院长,农业信息技术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主任,天津农学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天津农学院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中文核心期刊《特种油气藏》编委、审稿专家,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数字乡村工程专委会副秘书长,天津市虚拟仿真学会副秘书长,辽宁省企业发展战略研究会副秘书长,辽宁省设备管理协会智能制造产教融合技术委员会主任,全国机械行业技能大赛智能控制应用系统赛项专家组组长,一带一路暨金砖国家技能大赛人工智能赛项裁判长,德国柏林数字化人才创新技能大赛中国赛区评审专家,天津市海河工匠杯技能大赛大数据工程技术应用赛项裁判长,中华人民共和国技能大赛人工智能工程技术赛项天津市集训队主教练。天津农学院2023年度优秀论文获得者。
来校四年来,王育欣教授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积极投身大数据新专业建设、指导研究生开展能源大数据领域科研工作、面向研究生和本科生(留学生)开展教学创新与改革实践等工作,不断提升学科建设业务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长期致力于能源大数据与新能源发电控制科研工作,来校以来发表科研、教研学术论文31篇,其中SCI、EI期刊检索21篇,获省部级科研成果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申报国家发明专利3项、授权实用新型专利3项。
王育欣教授从事多能量输入发电系统能量控制器研究,围绕光伏发电系统中存在的问题开展具有最大功率的光伏电站灾变预测技术研究,仅一项技术产品为辽宁海勒节能有限公司新增产值1000余万元。
王育欣教授以身为范,爱护、尊重和关心每一名学生,引领学生树立积极向上的、正确的社会主义人生价值观,将自我价值实现与国家发展融为一体,最终成为国家发展需要的栋梁之才。近四年,他指导18名研究生、本科生学生连续三年参加天津市海河工匠杯技能大赛大数据分析赛项获得一等奖,其中1人获一类国赛一等奖,5人获一类国赛二等奖,7人获一类国赛三等奖;指导国家级大创项目3项并入选第十六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年会。(科技处 宣传部供稿;编辑:黄宝霞;审校:田健 赵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