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源奋进者 | 天津农学院2023年度优秀科技工作者系列报道(二十一)

时间:2024-02-23    点击:

日前,我校召开科技工作会议,对我校在科学技术活动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进行表彰。为进一步学习先进典型,凝聚奋进力量,我们将对先进事迹进行报道,激励广大科研人员继续发扬严谨治学的态度、求索创新的精神、执着奉献的品质,努力争取新的更大成绩。全校师生以先进典型为榜样,积极投身科技创新和科技服务事业中,刻苦钻研、严谨笃学、勇于创新、奋发进取,为加快推进学校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卢兴霞:以“花”为媒,授业助企

卢兴霞,园艺园林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观赏植物遗传育种及抗逆性研究。天津农学院教学基本功竞赛“十佳青年教师”“优秀课件奖”获得者,2023年度《天津农学院学报》优秀论文获得者,首届天津农学院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二等奖”。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花卉学》主要负责人,《花卉学》是天津农学院本科生劳动教育示范课程,其教学案例获得天津农学院“本科生课程思政教学案例一等奖”。 

卢兴霞老师多年来在教学、科研及社会服务等方面积极努力,严格要求自己,不断进步。在科研上,主持及参加的国家级、省部级项目共计30余项,主要聚焦观赏植物育种、盐碱地改良及观赏植物耐盐机理的研究,以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相关论文20余篇;参加省部级、校级教改项目共计4项,其中一项作为主要参加人被评为天津市市级教学成果二等奖,作为副主编参编一部国家级本科教材的编写,作为参编参加编写园艺类参考书籍3部。作为天津市农业、企业科技特派员和津科帮扶咨询服务专家,积极为企业、群众解答观赏植物方面的难题。近年来,积极拓展与企业的对接交流,将科研成果进行实时转化应用,为企业解决实际技术困难,带动企业增收,助推企业提档升级,使“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经营模式可以进一步实现可持续发展。利用业余时间,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服务,通过公益讲解、接受天津市都市频道记者咨询等方式,普及观赏植物的保护、利用等相关知识,服务对象从小朋友、大学生及老年人。 

 

宋欣:勇攀科技高峰,助力智慧农业

宋欣,工程技术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机器人工程系主任。天津市“131” 创新型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人选,天津市优秀企业特派员,天津市食品学会常务理事,工程技术学院中草药智慧种植技术与装备团队负责人。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7篇。第一发明人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23项,实施科技成果转化3项。2023年度《天津农学院学报》优秀论文获得者。 

近年来,宋欣老师主要从事农业采摘机器人和中草药智慧种植方面的研究。其中,依托国家自然基金项目,在果蔬采摘机器人末端执行器自适应性设计和柔性稳定抓取、基于机器视觉的采摘目标识别与定位、移动机器人SLAM及自主导航等方面实现了关键技术突破和积累,对于推动农业采摘机器人的实用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依托河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针对当前我国中草药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管理粗放、缺乏科学规范化种植体系以及产业智能化、信息化水平低等问题,面向中药产业的产业发展和未来需求,以地黄、丹参、防风等典型中草药的叶斑病、褐斑病、灰斑病等病害为研究对象,采用深度学习技术及大数据分析技术,重点突破了典型中草药叶片病害智能识别算法及预警关键技术,并开发了云监测系统和移动客户端。该研究能够为典型中草药叶片病害的快速准确诊断和早期预警,以及病害精准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为我国中草药科学规范化种植体系的建立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对于提升我国中药材生产种植的智能化水平、推动产业化进程具有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此外,宋欣老师还发挥自身专业特长,连续7年担任天津市企业科技特派员,并在2018年被评为优秀企业科技特派员。先后服务4家企业,累计为企业服务1200余天,解决技术难题7项,开展技术培训和讲座18次,为企业创造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023年,在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中录制了《智慧农业让耕种管收触手可及》的培训课程,为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头雁”队伍建设提供一份力量。 

 

齐红莉:天道酬勤,刻苦钻研勤探索

齐红莉,水产学院副教授,2023年度《天津农学院学报》优秀论文获得者。 

自任职以来,齐红莉老师主持完成各级各类项目9项,其中天津市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山东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子课题1项、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2项,局级和横向项目5项。第一(通讯)作者发表科研论文37篇,其中高质量论文11篇;为我国海洋纤毛虫经济饵料生物资源的开放及利用提供有效策略。工作中逐步系统形成了养殖环境中盾纤类纤毛虫病害防治调控的关键技术,作为第六完成人获2022年度天津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授权国内发明专利5项。 

齐红莉老师在水生动物原生动物病害防治及原生动物生态学领域有近20年的研究工作,自2013年被聘为市级科技特派员以来,长期扎根于辽宁大连、沈阳、天津宁河、北京等地区服务渔民和企业,用自己的经验解决养殖中纤毛虫疾病的爆发。“做科研不仅要有坐冷板凳的决心,更要有把冷板凳坐热的信心”齐红莉便是一边这样激励自己,一边本着初心,在喧嚣中淡然前行,平心静气地穿梭在养殖户与实验室间,凝神忘我于显微镜下生物的研究实验中。细节决定成败、态度决定高度,实验团队在实验过程中注重每一个细节,对实验中每一个环节都要求精益求精、追求极致,日升月落、春去秋来,探究其对中草药及常见的水体氮磷营养环境条件下的种群动力学研究及机制研究对其病害的防治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团队首先建立了盐蚕豆虫的培养体系及解析了自由生纤毛虫的极简基因组特征,阐明盐蚕豆虫作为研究真核生物基因组进化模型的特殊地位,为理解基因组的精简和进化历史提供了独特视角。研发的了盾纤毛虫的病害防治的中药配伍,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多次受中国环境科学院研究院、农业农村部等专家邀请入场,针对养殖中自由周丛生原生动物的生物控制进行技术指导,促进了企业的经济增长效益。科研的高峰永无止境,她以平实淡泊的心态踏实坚定的前进。(科技处 宣传部供稿;编辑:黄宝霞;审校:田健 赵斌)